天宮樂班  靜香玉女慈悲

民國八十四年歲次乙亥五月十七日

國曆六月十四日

 

 

     極思動慾念生 馨檀繞難慾沈

     露晨珠圓荷滴 飾脂粉掩真人

 

      吾乃靜香玉女今日奉

母聖諭入壇 隱身參叩

聖母維聖蓮 再問各位賢士健安否

     今夕簾外細雨綿      野遊迷子悵惆添

     難忍切思家鄉返      更待何期聚團圓

     鯉素成書東塵傳      誓鴻大愿音訊斷

     誰體維母仲憂      覺悟黃梁惺邯鄲

     起承轉合慾思轉      猶如銀河舞千帆

     擾視亂眼真性蔽      錯上紙筏認法船

調寄:()夜琴憂思  語寄:()深宮懷思

調寄:()人道    語寄:()遊子情

       秋風已吹響  滿地枯葉黃

       寒風叫人心頭涼      只添增惆悵

   ☆大地孤寂無人往

       身影憔悴獨步行淒涼

       手中握把扇  身披單訥袈

       越過千山萬嶺峽      只為尋找知音郎☆

                       調寄:恩師的心(☆複唱)

 

       吾靜香住天宮,乃執掌樂班之列,因此蒙得 三天院長師兄慈悲,請予作與此譜。不知賢士否覺此曲有需堪改之處?此曲譜唱調的時候,要加以情感、入以淳情,讓人聽覺語調便能量感於心,而在語調的起承轉合之中,有轉高,有入低,才能夠表達你們 恩師的心境。

     不知諸位賢士坐於此椅墊之上,是否也像這語調有看起承轉含的心念,慾轉不停?秋風已吹響-用與平音起調來感以秋末的惆悵,讓人觀景似覺憂然;滿地枯葉黃-再與平音,然後「黃」字加以語調潤長,更覺滿地落葉,世景之淒涼悲愴;寒風叫人心頭涼-此時愈感心頭之涼意,可否再加以高音、強調語訴?非也,只能夠寄以平調之音發抒你心中之寒涼意,增添惆悵啊!賢士,當你在憂愁惆悵更加之時,你的精神是萎靡,還是雄勃氣昂呢?當然是萎靡吧,當此萎靡時,當然寄予低音來與傳述,明白嗎?大地孤寂無人往是表你們 濟公活佛之德,為娑婆眾生無憚煩勞奔走在這塵東的浩瀚宇空之間,因此,祂之寂寞有誰能體?所以轉予高音,是表更加強烈祂之德譽環蓋宇宙蒼生,你們明白嗎?然後再轉以低音,表示祂之心中的悽愴孤寂啊!身影憔悴獨步行淒涼-一個人悽悽涼涼走在這寬廣無人的大道上,是不是心覺更憂愴?因此就接與低音來唱誦。再來,手中握把扇;身披單袖袈-是描述你們 濟公活佛祂身上所穿戴佩帶的寶物,因此,再轉與比較輕調一點的語音。然後呢,越過千山萬嶺峽-就再轉與高音,加以強調高峰之險峻、萬嶺之難越,而這位三界的慈父卻不辭塵勞、日以繼夜地走著。只為尋找知音郎-最後音所表之心思,為的是要尋找諸位賢知音郎,因此就轉予低音結束。整個曲譜在唱誦之時,要有起承轉含之語調,才能更表此詞中之意境以及你們所要表現的那位大德者的心境。還有你們的拍數節韻一定要夠,否則也是難以表現此詞曲之憂傷愴然之感。

     「起承轉合」的意思就是有起,有接,再來就有轉變,然後就以所成。好比說,你們剛剛坐下的時候,心裡想的是:今日之來要靜坐聽於道理;接著你們卻因為白天諸事奔勞繁忙,家中孩童之吵,因此就不能全以貫注;那麼轉變呢,就是雖然看聽台上之人講語法言,心中即不甚句解,那麼你可能就心思不在,或者開始瞌睡起來,這就是你們的一個轉念;那麼合呢,是終結一個成果,就是已經看到有仙佛來借竅手臨壇,或者就是已經瞌睡沈於夢鄉之中。所以,這起承轉合的慾念,不知賢士有否明懂了呢?希望借於此調能夠告知諸位賢士,你們的慾念都在起承轉合之中,動轉輪迴不息,生生不滅!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堪想為何物?像你現時心中又在想;稍待不知要以何事為做?這又是起思的想法;再者不知該如何之做,這是「承」的念;而「轉」便是希望有果碩成,到底會如何?如果事情有所變化時,又該如何之做?等到結果碩成影像現前,便是「合」。

     血淚依斑斑    淚流濕胸衫

     倚門閭空盼    未見遊子返

     望眼欲成穿    悲嚎哭聲斷(其一)

     魂縈幾夢回    空盪繞心扉

     思子淚潸潸    倦鳥何時歸

     梓鄉慶團聚    歡喜賜玉杯(其二)

調寄:遊子吟  語寄:天母盼

  賢士,你們可否還有更好的語調可以表達? 院長師兄告知我,在此賢士之內也有學習樂音之人,因此,今日請我再入臨壇告知此作曲的原則以及規要;更希望賢士在唱誦的時候,能夠體心入微,盡情表達天音聖傳之重要。這道語寄也可以稱之為「遊子情」,借於敘述諸位賢士們野遊在鄉外的心境;假如調寄「夜琴憂思」的話,那麼語寄就用「深宮懷思」,這樣你們明白了嗎?(明白)

     久居深宮院內所      不知年歲堪懷年

     頃刻不變少年華      雄姿浩然依煥發

     不隨梭箭光辰逝      脫卻情累之鎖枷

                                     退竅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