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九回 微微四識

南無阿彌陀佛 降        己卯年正月十八日

  偈曰:南無無生本真靈 阿彌陀經會自性

     佛言諦理揚萬世 微微四識彰佛智

  由佛境四地入於本識中,即能彰顯佛智所創發,來

蔭護三千大千世界的芸芸眾靈子。乃在於必須要能把「

無礙的法界智智」來顯現,才能以「佛智」應用於下化

的分身。然而由「佛的智智」中,必然是要對有情世界

的眾靈子,作導引的歸途,因由歸返的途徑中,去作有

益眾靈子歸返的資糧。

  在有情世界中,因有佛之神通光、心光、色光、常

光,來把下凡的分身作導引路途的指針。而在三千大千

世界中,能否成就才是真實,因在有情世界的眾靈子,

皆具有佛性。而此佛與眾生(靈子)之分別,乃在迷與

悟,覺與痴之分別,因是分別之層次不同。必然會在人

世間讓有情世界的眾佛子,一下子即能感同身受,因佛

之智智是可以照見一切的事務。把一切事務用在日常生

活的潤生動作,即是累積了人世間的經驗過程。又如何

去把他做到完整與圓滿,必要入於修持之道,否則若是

背離了人道生存這一關。要入於修持必難有理想的成績

,即在於若受到橫逆與挫折來考磨之時,必然會一下子

即退志與退道了。

  佛的微微識種,即是「佛境四諦」,由佛之微微識

來分別,因在「佛境四地」是具備了「一切法界的無礙

通遍智智」。乃在於把佛境來細分,即是入於佛所成就

的過程,可讓世人能了知、能分別。由佛智的導引才能

讓芸芸的眾靈子,皆能體知其過程與經驗的累積,如此

才把佛智來細分。因而「佛境四地」之「微微四識」即

是圓滿無礙,圓融而一切皆自在,即是如來又如去,真

正的把佛所演化的分身,即是「法身」之分靈作有系統

的導引。如此崇心道場所著作的「大道系列」天書,才

是佛所演繹的導引,給下凡的眾分靈作回歸的資糧,與

路途的明朗。因此具備了教化作用與導引功能。當今現

在是屬於初發之作為,上蒼尚在觀視崇心道場的一切作

為,作為評判往後該如何行,又該如何演繹,才能接引

眾靈子來歸返。

  佛境四地-微微四識是串連著「佛境四諦」所最重

要的里程,因在「佛境四諦」正是把佛之種種的一切莊

嚴法相,及能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菩薩,緣覺,聲

聞,芸芸眾靈子皆能感同而身受,才是讓眾靈子了知微

微四識,具備了一切的圓滿,一切的自在,一切的無礙

才是真實。然而在於佛與道兩家,所倡導的無非是把芸

芸眾靈子來接引回歸於極樂世界,無極仙鄉。正是回復

自己的本來,如此必更能超越自己的本來才是真實性。

因在於法界的一切眾靈子皆能回歸,僅在於如何用心,

又如何達至其相關的條件與資糧而已。

  微微四識-正是入於佛果之最高位階,其不可言識

,僅是佛境四地中,最高位階。若不能了知其過程與關

係是如何,又如何有資糧來讓世人明了,微微四識正是

一切圓融而無礙,圓滿又自在,瀟灑的如來又如去,眾

靈子若能達至此境界之時,必然同佛果,同仙果類似一

般,又能照見一切法界的芸芸眾靈子,才是能具備的條

件。微微四識已沒有「識」了,尚且更是圓融而無礙,

通遍而無阻,更達宇宙之長遠,虛空之永恆,無極的仙

境,極樂之至真也!法界的一切識種,至此已無分別。

即在於自己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掌控於自身中,因法界

的一切現相,皆是實際,並非虛假。而此種的實相界,

若同宇宙、虛空、無極、極樂、天地,所相互比擬之時

,人世間是多麼的微小,是多麼的短暫,又是多麼的無

奈。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短暫的時光中,作自己的主

人,在未來中如何去拿捏才是真實。因在「微微四識」

已是佛識之智智中,把一切法相來化除,而成為宇宙,

虛空之一部份而已。

  微微四識-正是在佛之智智中,去成就一切有情世

界的芸芸眾靈子,在人世間行持於大乘菩薩行的覺有情

境界。方能入於「佛之蓮花世界的佛國(果)」,才能

由「金品蓮台」而促成在人世間,作上求下化的利益動

作。因而一切的作為皆觀自己是否願意放下我之執著,

與思想觀念的固化,何妨把心境入於「靜慮之中」來清

除一切思慮。一切皆無起心動念之分野,又在於起心動

念中,若境界仍未達其條件,起心動念則是有必要的,

否則菩薩、緣覺、聲聞,及芸芸眾靈子又如何成就否!

  「法界體性的智智」中,是無礙圓滿中達成,一切

皆自在,一切皆無礙,一切皆滿圓,覺行而圓滿。才是

在「佛境四地」亦是「微微四識」中所應具備的相關條

件。由微微四識-更把一切來成就,自己能成就,更能

成就一切有情的眾靈子。如此佛與菩薩,仙與聖之作為

即是如此,上求無量的智慧,下化無量的有情眾生,即

是這個世界、宇宙、虛空所演繹的最大功能與目的,才

是正確也!

1首頁55348 大道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