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回 佛境四地

大日如來佛 降         己卯年正月十五日

  偈曰:大道弘揚理發展 日常生活自主張

     如來如去真實際 佛境四地轉智長

  由佛境三地入於微微三識中,更是把有情世界的眾

靈子來成就。因由佛之化身,即法身之分身而言,在化

身中的佛是具備了「佛因種子」。在佛亦是眾生而言,

佛亦是眾生的一種,僅因有佛與眾生之分別,才有佛與

眾生之層次。然而每一階段的一切過程皆是由「覺與愚

」之分別,如何由「本明」之中,去照見一切法界的芸

芸眾靈子來體證,必須具備了第十三識-即是「佛境四

地」。因而串連著更把「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

三」相加起來,則是「佛境四諦」之分別而已。因此「

佛境四諦」之總合,必由「佛境初地、二地、三地、四

地」串連著「佛境四諦」也!

  佛境四地是一切智慧,所具備的條件,不論任何一

位稱為「佛」皆是如此。具備「智慧神通力境」必然是

遠比在菩薩位階所具備的,更來得相當豐盛。然而由佛

境四地-正是把「一切之無礙通遍智」來展現,在「一

切無礙通遍智」,是宇宙眾佛所應具備的資糧位。而且

再入於「法界智慧通遍智」,又法界眾生在其潤生的過

程中,任何一位稱佛的,必難以實際有其相關的經驗累

積。雖然佛能照見一切法界眾生的經驗成長,因為「一

切通遍智」所導引的,必然會是一切無礙。如此正是由

「一切無礙通遍智」來達成。必可再入於「一切智慧通

遍智」的具足,因而正是可以把「一切智慧通遍智」來

成就、來成長。而達至「圓滿無缺法界智」的具足,又

在「圓滿無缺法界智」,正是能德行圓滿、覺他圓滿、

法界圓滿,然而由於能「圓滿無缺法界智」,所展現的

再入於佛之本來,如來如去智,即是「佛之最高智智」

也!

  如來如去法界的一切智智,是佛所具備的了,在於

法界眾生是不可脫離佛與菩薩之蔭護也!正是如此,而

佛是謂覺者,又眾生亦是同佛菩薩相等的能量與資糧。

在佛與眾生之分野,亦僅是覺與愚之分差而已。因覺者

能把一切事相來了知,把一切過程來明朗,把一切智慧

來開展,在於本明中能破除無明的顯現。正因是如此,

在當今眾靈子皆受其迷障所左右,很難破除在無明的展

現中,把本明來彰顯。因而「智慧」所成就的,不僅是

作為與思想觀念的成長與轉化,更是往後如何來成就菩

薩或佛的位階,所必須要有的資糧。果若無法達至此境

界,眾靈子永遠都是眾生一個而已,生生世世皆是如此

,很難跳脫其思想固化的桎梏也!

  佛境四地能以智慧通遍無礙,而成就自己與眾靈子

,然而在於「智」所能成就的「圓滿無礙(缺)的智智

」中。正是把佛之位階,再入於更圓融的「一切法界圓

融智智」中,又「一切法界圓融智智」正是佛的本質,

所應有的條件。因而佛智所成就的不但是圓融,更能圓

滿。甚且是把智智來落實於自己的周遍,更讓法界眾靈

子,有所成就有所感應。又佛菩薩皆是為了眾靈子,更

甘願落凡來廣渡眾生。如此而言佛菩薩與眾生正是息息

相關,且關關互成。然後經由佛境四地入於佛之成就果

位,再入於微微四識。

  佛境四地-把佛之果位串連著法界眾靈子(生),

因而佛與眾生正是能相互來輝映,相互來共成。因在於

「佛果」若「無眾生果」可顯現之時,佛果亦是難有發

揮,此因對眾靈子而言,佛菩薩的慈悲即在於此。不因

佛菩薩早已成就,而脫離眾靈子,所有的回歸資糧,甚

且由「圓融法界無礙智智」中,去成就一切有情眾生。

更能應用於現實生活,再做潤生的利益,才是真實際也

!又佛所成就的空間中,是以博愛、慈悲、惻隱來成全

眾靈子。加持全身正是佛光所展現的體證,若不如此,

現今眾靈子早已是沉淪於更多更深的罪淵也!眾靈子可

否感同身受,還是還為了生活,為了修持,為了潤生,

讓自己再造更多,更深的惡業,而沉迷不拔否?

  佛境四地-再入於微微四識分別於此境界,達成佛

果所應有的條件,更能讓世人了知佛之境界分別是如何

!亦難以用簡短之文詞。即能把佛境四諦完全來闡述清

楚,必然會在於往後中,再一一來詳述,才是讓眾靈子

了知其全部過程與境界,亦觀因緣和合的開展是如何,

才能決定!

  好!今夜降來崇心,觀上蒼派任數拾位仙佛,襄助

崇心道場,能得上蒼肯定是屬不易,盼能勇往堅志,達

成使命也!祝賀之!祝賀之!

1首頁55348 大道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