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回 微微初識
燃燈古佛 降 戊寅年十二月初六日
偈曰:燃燈佛性明了悟 古佛登著闡真如
大道諦理展天機 微微初識返自初
由佛境初地入於真如的本來境界,是欲眾靈子在凡塵中通過了,「福德無窮,智慧無限」所展現的過程。
能具足此兩要素,才能有長遠不退轉的境地。因由「佛境初地」入於佛性果位的主要大門中,是必須要將微微初識,轉化進入真如實地的本性中,才能有相互因循的作為。又佛性初地必須先具備,大乘菩薩行的覺悟有情世界的芸芸眾靈子-來彰顯,才是真正的把「佛性初地」能顯露無遺。更因初性境地是入於佛之果位,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往昔的任何經典中,皆難以成就於此境界。因在「佛境初地」-亦是「微微初識」的本體中,若無法能以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中。真正把唯識觀念再入於微微識中,是根本難以具足的資糧要素!
又由微微初識的進入於佛性初地,是一切佛之果位所必須要有的資糧條件。在於佛果的初境中,佛能遍照一切無礙,又能成就於「漏盡神通境力」。然而若無法能具備「漏盡神通境力」的本質與條件,是不能稱為「佛之果位」。佛果初境是一切佛之成就資糧位,在於金品蓮台中能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德)。必然是可以成就於「佛之果位不退轉」,不入六道輪迴中,倘若佛願意廣渡眾靈子,再倒裝下凡來成就一切有情的眾靈子,必要能把「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即是把福德與智慧應用於有情世界中,才能成就於芸芸的眾靈子。必須是把微微初識入於佛性初境中,如此佛果的初成,便可遍照一切而無礙,更能具足相關的條件,即可把「漏盡神通力境」來成就與轉化自己的資糧位。不但可以成就自己,亦可以下化有情世界的眾靈子,因而此正是成佛果位所必須相互依循的條件也!
微微初識-佛境初地,是佛的成就資糧,在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的境界中,亦是把佛性來彰顯了。
因而必然在於佛境初地中,由微微的思想觀念中,不可能沒有思慮的作為。如此仙佛又如何能聽得見有情世界的眾靈子,所企求的心願是如何?又如何在微微初識中,把一切來成就。把眾靈子的心聲來遍照而無礙也!正因是如此,入於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必是由純一再入於○-即無極之中,因正是一切佛果所應具備的條件,此○代表著圓滿無缺、圓融而無礙。是由太極入於純一,再由純一入於降生的原來位,即是還原歸○的法則。正是把○入於超越的範疇中,然而此○可代表著一切無礙無阻的自性佛性仙性聖性。因在於此境界已經無任何可稱的,與分別佛性仙性聖性的自性來表露了。而由非想非非想處入於佛性初地,即是微微初識的本體了,是把○再往更深一層的入於佛性次境,即是微微真識中,不但早已斷除眾靈子的迷昧,甚而超越了菩薩的境界,更是深入佛性世界的第一基礎,由佛性世界中眾靈子若能達至此境界,不但是早已斷除六道輪迴,甚且超越了菩薩果位,而直入於佛果(國)。
佛性初境中,是把微微的思想,化作成就有情世界的眾靈子來歸返。若無法具足佛性世界的「福德智慧」,其且又無「福德智慧」來彰顯,則不但是把此功德了別於創進中。更是已超越了一切所能了知的境地,正是佛果的第一位階。然而「佛之果位」非僅是如此而已,尚有諸多的分別與層次境界,因而在人世間的所作所為,正是攸關未來的「福德與智慧」兩相具足,更要了知是否長遠具足與否?
微微初識正是不可思、不可想的過程,但若是不思不想,又如何能同凡塵的眾靈子-相互契心。必難以達成於相同的頻率,如此根本都無法能打成一片,又如何能以眾靈子的心聲來成就,如此佛是能成就眾靈子,然而若佛跳脫眾靈子這一關,又如何能有可稱為「佛之果位」否?必是如何能把眾靈子來成就,才是正確也!不思不想正是人於默時的境界,更不分別、不偏執,一切皆在「默」之思識中,才能成就如此的境界,必須是要「佛之果位」與資糧位兩相成就。
不思不想,又正是一切麤想的境界.不但是把麤想化為細思,化為微識,再入於微微識中,即是佛之果位與境界也!麤想的微微思識中,正是佛果所必須要有的條件與過程,此麤正是把細微的思慮作統合的微細思惟也,了知「麤」之想,必可成就「微細思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