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回 佛境初地
燃燈古佛 降 戊寅年十二月初三日
偈曰:燃點眾靈明自性 燈心無影照本靈
古言佛法傳眾生 佛境初地歸真實
由菴摩羅識再入於微微識前,必須要明了在「佛境初地」中,如何能把佛性進入真如的本來。乃由佛境初地的第一位階中,才能入於微微識的初境地,因是由「佛境初地」入於微微中的初境界,是把往昔的一切垢穢,早已是清除通澈,清澈遍照一切無礙。由真如佛性入於「佛境初地」,必須在蓮花佛果(國)中,早己具備資糧。
資糧位是入於佛果所具備的,佛境初地是為最主要根基,若無「福德無窮,智慧無限」,要如何能長遠具足達至此境地。乃是必須要有的基本條件,能入於「佛性初地」是把人世間,由大乘菩薩行的覺有情中,再進入蓮花佛國的境地。又由佛境初地已是入於「金品蓮台」了,甚且早已脫離了「九品蓮台」的侷限。乃必須由九品中去成就一切有情世界的眾靈子,在此階段則已非是一般眾生了,即已跳脫三度輪迴的限制與束縛。因在三度輪迴是把人世間的一切種種情境,在於潤生與修持的過程中,破除了我之執著、我之障礙、我之迷痴,如此必能通過人世間的智識,來轉化累積經驗的成長,開展智慧的具足。
智慧是佛境初地所具備的條件,雖言佛乃覺者,可以遍照一切無礙,若沒有人世間的經驗過程,亦難達至遍照一切而無阻。因在於人世間是成就一切種種因緣的原動力,倘若欠缺人道生存這一環,又如何能實際具備經驗的累積。然而「佛境初地」是早已具備六神通力的條件,即是「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與種種的神通力量。因而是由修持來成就於此五神通力境,然在於漏盡神通力境當中,卻是欠缺。必須要能入於「佛境初地」才能具足漏盡神通力境,如此由五神通過程中,能遍照一切而無礙,了知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與三際遷流的因果循環,是由佛境初地而入於神通力境。
因眾靈子在此境地中,卻是無法能讓世間的眾生所能了知,雖言「佛能示現人間眾生」。然又因佛家修子摒棄他方教義,致難以真正在佛教中傳揚開來,即由他方宗教來示現人世間,因而由目前的「儒宗聖教」來示現於人世。能否了知佛性初地,是由佛之果位中,進入於微微的初識,即是「第十識」也,正是在凡塵的宗教子,所無法了知的真諦。因而此期上蒼把此天機,由「無極大道院,懿敕崇心堂」的鸞筆著作中,公諸於世,是否會造成任何的不適應,與遭受佛教修子的排擠,乃是無法預知!往昔上蒼降示亦遭曲解原意,更受攻訐,正是不可著相,不可偏執,能讓世人了知真正的佛境初地中的最基本條件!
由唯識觀念的第九「菴摩羅識」,再入於第十的「微微初識」,即是「佛境初地」。則早已遍知一切而無礙,由細微的觀念,再入於微乎其微的思想,即不可想、不可思的境地。但若無思、無想,仙佛菩薩又如何能廣渡眾靈子來回歸、來成就。因微微初識的基本要素,正是微乎其微的理念,即在「不可思,不可想」中入於佛境初地。佛境初地,即是微微初識的相關基礎,則是一切有情眾生必須要了知,因仙佛菩薩亦是由人來成就。並非是憑空由天上降下來,是在人世間通過一切有情的教化課程中,累積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的經驗過程」,「遍嚐人間的種種經歷」而達成「智慧的轉換所促 成」。
即是上蒼所言:
成仙成佛由人為 智慧福德靠己堆
佛性初地轉凡因 障礙化除歸清靈
此偈同有情眾靈子共勉之!而佛之境界,亦是分諸多的層次與等級。致於如何把微微識的思想建構,能入於基礎的條件,即是把微微初識再入於微微二識-佛境次地。即能彰顯佛性的次第,因此基礎的建構概念是必須要能了知與建立的。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之境界,乃由唯識的至真如性中,進入了微微初識的條件,因微微初識的基本,正是入於佛性初地,甚且早已脫離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而由無色界的成就,才是真正入於佛性初地,即在於菴摩羅識中,開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是由初地中的歸原法,能把「無色界」來破除了,即真正的入於無思無想的境界。眾靈子可在當下中,靜思片刻,即無思無想中,正是此境地也!明否?
1首頁55348 | 大道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