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無極靈山
靈寶大天尊 降 戊寅年十一月十四日
詩曰:靈山聖景本來處 寶藏眾生具真如
天道弘揚普化眾 尊著無極靈山殊
陰陽兩儀的分別是由乾坤所組合,因而彌放於六合處,乃在於如何把兩儀的乾坤,回歸於太極的本位。再入於先天的無極之內,必須要能把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兩相組合。方可回復於無極的原來處。如此即是在靈山聖景之本來位,即是眾生的發源地,乃是「真如自我」也!
因有先天八卦再由後天八卦,所演繹出來的,正是把人世間的乾坤陰陽的結合。才促成在凡塵中有其相續的作為,即在於如何把人世間的修持過程,作真正有系統的導向。又如何在修持的過程中,把往昔的沉腐教化,不適修持的戒律與方式來化除。才能真正達至回復「自我真如實性」,即是入於靈山寶地,即靈山聖地-無極的先天本來位「自真如性」的初發處地!
自真如性-在佛家所云,即是「靈山」。在於道家所云-即是「靈台」。在於儒家所云-即是「靈本」。然而由三教的闡述名稱之不同,而入於一歸本來,一歸自性地,一歸於-靈山寶地,正是本靈的初發地。乃是「自真如性」的本來,即靈山、靈台、靈本,皆是一體如是的無極理天也。更是萬物眾生的本源處,由「一歸絕對」的促成是反覆的向內觀視。檢點自己的缺失,即由檢點的功夫可了知是如何。即是儒家所云:一日三省吾身也!又整個人身的「身口意」之業,是串連著人生因因果果的總合體。乃在於「身口心意」的組合,因有身口意,心念的組合中,把人世間的一切組合,讓個己能以改造的方式,去成就自己在凡塵中種種因緣和合。
然而自己是否能超越善惡兩相對待的限制,而達於「無私又無為」。皆謂「大公、博愛、平等」的萬物眾生,才是超越了善惡輪迴所限制的漩渦。
善與惡的分別,正是由陰陽相對中,把人世間的是非、對錯、正歪來作世間的因果輪迴。正因是如此,更無法超越於因果的法則之中,更是如此凡塵的眾生無法回歸,超越的本質的本因才在於此。因為凡塵正是由「相互對待」的組合,絕對無法脫離於此限制,故由凡塵的相對陰陽中,眾生若能守其中庸之道,必然可以不偏悖任何一方,方可在於三度空間中,把因果輪迴來化除,而能回歸於守中點,即是「真如佛性」的本質。也因是「真如佛性」即由凡塵來成就,一步步來達成,絕不可能一步而登天。然而上蒼必觀其心態的組合,心念意識的轉換與否而抉擇!
眾生皆在於陰陽相對的處境中,不知如何破除「陰陽相對」的道理,皆受陰陽相對所限制。其實真正的作為,是把「陰陽相對」在人世間化作「絕對歸一」。而一切有情非情的萬物眾生,皆難以達至如此境地,必在於不知如何達至「守中點」。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更難以回復先天無極的靈山寶地。然而回歸於理天的氣質,乃在於眾生受到凡塵的氣秉所限制、所拘束。致使本來清純的佛性,自性遭受到物慾所牽纏。而無法回復「純一」的「自真如性」,才致使眾生沉淪於五濁惡世的根本原因即在於此。
一歸絕對-是把五教的歸一作成回復「純一」的本質,又在於先天八卦演繹著兩儀,而回歸於太極中,由太極再回歸於「純一的本靈」即是「真我的自性」。如此即可了知先天是由後天來回復才有可能,若是一本散萬殊,又如何能讓眾生有實質回歸的處所。眾生可以細細體會人生的無常,與人生的無奈,又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更難以駕馭其「自真如性」的本質。皆在於不知如何由修持中把自我導入於真正的回歸點。雖言萬教皆可回歸於純一。但宗教中往往卻是人為因素所主導。更是難以體證,難以了知如何是回歸的主要資糧與方式。更遭逢了世間宗教的修持方式,給予自己無法了脫的限制。才是阻礙了回歸於無極理天,極樂世界的道路。
無極皇母此期設立「無極大道院,懿敕崇心堂」來做真正的教化回歸資糧,其原意即在於此。否則若還是沿用往昔的教化修持方式,能真正回歸於無極理天的。簡直是鳳毛麟角也,真是稀少的難以形容。因是主事者與前人所教導錯誤所致!正因如此又如何在此期內,以真實正確的方式去做修持改造的範本。而達至超越的本質,才是真正實際的回歸,否則仍是輪迴相續的眾生一個而已。
一歸絕對-是把「自真如性」的本質來彰顯,即是自性、佛性、仙性、聖性。如此可由「一歸絕對」的超越自我於無極中,即是回歸於靈山、靈台、靈本。因在理天有理天的條件,若是無法在八識田中,清除垢穢的思想,必難以轉換其業因業果業障的牽纏。更是無法有清澈的本靈,又如何能回歸於「純一」的絕對,即在於陰陽相對中,讓自己入於輪迴的漩渦中,是否如此,眾生皆以陰陽相對視為正理。這原是無可厚非之事,因眾生皆處在陰陽兩利(極)的造化過程,難以回歸於「自真如性」的本質,又如何能跳脫於輪迴的限制否?
純一-是眾生之本質,不明瞭「純一」為何?又如何能把五教歸於無極,歸於極樂,歸於本來。皆受到五教的名稱所影響與限制,如此應該打破各個宗教,不可固步自封,而以為我個己所信奉的宗教才是最大、最高、最殊勝、最能回歸,此乃是謬論。皆是主事者藩籬所圍起,高築圍牆,又不使信眾與學生增廣見聞,而達至超越。此乃必須要通過聞思修,應有的見解,成就於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才能達成。因一歸絕對,更是超越了無極靈山的侷限,讓自己回歸於本來的降生處。即是入於「自真如性」的本質,必須要具備的是「福德無限,智慧無限」才能達成。若不能在凡塵中具備於此條件,欲在歿度後再來要求此境地恐難達成,亦無法回歸於原來的自性地。
靈山聖地是眾生的發源地,亦是上蒼降下原靈的本來處。若無法具備輕盈的天軀,清澈的本靈,欲回歸是無法達成其最主要的條件。也正是凡塵眾生所追求的「福慧雙修」,更是由上蒼仙佛闡述的「福德無限(窮),智慧無限(窮)」才能達成。因此必備於此,才能不退轉於三度空間,更遭逢輪迴相續,因而靈山寶地,是理天的本來處,回歸於非想非非想處天,再入於蓮花佛國世界。
超越的本質,是在人世間達成,不可寄望於下世,或是未來中。更可能促成自我含因的改造,才可能開展,累積福德無限於當下,必可能促成自我含因的改造,才是真正在人世間創造回歸的資糧。若是寄望於未來恐不復有此身軀,有此因緣恐不復有此真正教化的天機,試問眾生若下世可以回歸,不知自己能掌握否?自己能達成否?若再有同現今當下的天機,又自己不能超越之時,於下世是否有此下一次的天機否?試思即明也!努力之!努力之!
1首頁55348 | 大道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