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人類有護生之德

無極瑤池金母娘娘 降       戊寅年十月卅日

  詩曰:無極瑤池金母降 娘娘德澤遍無漾

     懿敕道場著天書 人類有護生之德

  天也者、地也者、人也者-乃三才也,並立於凡塵中的天地-空間。因有天地所能容納立足,在人世間才有人類的生存,因而才有天地所孕育的萬物眾生。即在作:宇宙的演化、天地演化、人類演化、萬物眾生的演化。把它串連在一起,讓演化繼續不斷因此宇宙恆長之久遠,突顯天地中的人類是多麼的短暫。因在宇宙與天地中存在的世間,又以人類為萬物之靈長。以人類為演化之主要,致使演化更促成人類有文字記載,歷史的過往,及今文明的顯現也!

  人類之文明記載,是對人類與萬物眾生之生存,所含藏之過程中來記錄生活習性與背景。即是把人類與萬物的演化過程,在人世間中以文字的記載,流傳於後代子孫,才能明瞭前人所作所為,才能了知其在先前或是遠古的歷史,所含包的一切過程,因而即由人世間的演化,配合著萬物眾生的生存過程。又人類在凡塵中,以萬物之靈長來駕馭其他物種的眾生。然而人類的珍貴處,即在於此。因人類是以萬物在生存中,所供給的衣食住行裡。給予人類不只是溫飽而已,甚且更提供了人類在潤生的過程中。解決人類所難以轉變的困境,與不良心性。因在天地、山川河嶽之中,正是串連著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資糧。否則若以人類生存的過程中,常會遭逢了諸多的禍殃,如此即形成了心性變異的過程。又變異是會把人類純善的本質來影響,而眾生無法回歸主要原因即在於此!

  人類在世間,作有情世界的護生動作,是不可殺、不能害、不能侵、不能掠,加諸於其他種種的萬物眾生。尤以對弱小動物更是如此。更因「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養生之德」,而「人類有護生(放生)之德」。亦所謂三不殺:「不可為我殺」「不可見殺」「聞其聲不忍見其死」之德性。則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即是佛家之慈悲,更是道家之好生也。由儒家思想作中心觀念,又以佛家來發揚,然道家亦有惻隱之心!雖不鼓勵齋口,亦是不忍殺生之見殺行為,及至當今時代,皆已背離了如此的觀念,雖然宗教提倡素食清(齋)口,乃在於為天地眾生來請命,如此人類是不可貪圖食慾的念頭,應是只要能養身潤體,讓自己能溫飽,不求華食美筵,減少殺生造業。必可減少業障牽纏。可以讓有情世界其他的眾生,減少受到刀刈之苦也,因在人世間又以人類為萬物之靈長是不錯!但在於眾生皆有生存的權利。

因此人類不可倚強勢,而殺害其他有情的動物,亦不可貪圖食慾的享受。來殘殺其他有情的眾生,因在上天是一體如是的看待有情世界的種種眾生,不論有情與非情中皆是如此!

  人類之強勢加諸於萬物眾生之殘殺中,絕無法脫離因果牽纏,因而必要大大減少殺業之殘害,才能減少因果之報應。然在有情世界的人類,若能學習「天地之大德來護蔭其他的眾生」。必可在人類中增加福祿壽,先決條件是由人類來行使、來作為。如此由人類的博愛平等的一視同仁,一視平等。不可倚強勢、不可倚強權,加害其他弱小,及其他有情世界的眾生,必可減少禍殃。

  在於天地之澤潤於蒼生,是宇宙演化中的博愛精神,更是慈悲的展現在天地間。作好生、養生、護生、放生的善舉,尤其在天地是對人類的教有中,教化有情的眾生,應以個己之所作所為設身處地,反觀自己,若也是出生在其他有情世界的眾生之時(非人類)。若遭逢人類來殘害時與殺害侵略之行為,其它能甘願否?其它能平靜否?皆可由人為中,細細體會其心境的起伏,必可了知「天地」對人世間,是如何護蔭有情世界的其他眾生。

  人類的好處在於能把其他的眾生,作保護的動作,不可為貪圖口慾的享受,來殘害其他有情的眾生,如此必可彰顯天地之大德。亦在人類的大德中來成就,並轉換業因業果的共業成因。由其業的侵害人類眾生,有時會讓人類難以轉圜之困境。因此必須要了知在人世中,把人類的大愛來成就於其他的眾生。才是慈悲博愛的顯現,亦由慈悲中來成就「護生與放生」之善舉,盼了知人世間只是其他眾生相互轉輾出生的物種而已。若個己遭逢其相同之境地時,不知心中如何感受,如何了知刀刈所難以忍受的殘害否?細思則可明白「天地間有其不變的真理」乃是博愛大公無私之慈悲也!

崇心立堂著作,觀此堅志能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不變其志,不改其意,有此表現。為娘真是心慰也!

 

1首頁55348  大道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