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一回 無我法則
虛空地母至尊娘娘 降 戊寅年十月十三日
偈曰:虛空天界貫宇宙 地母娘娘仁德就
至尊降來崇心堂 無我法則眾生修
眾生在於有我之存在的實際中,因有個我才能在人世間行走與作為,才能開展因緣和合與潤生的動作。因而有「個我」是自體,如何把人世間每一個過程來接續。即由「我之存在」促使同他人來接觸與攀緣,必要能具備有個「個我之身軀」才有行動與作為,然而人世間絕不能離開人群,獨自寡居而謂「無我之存在」。因眾生是每一個自我的組成,倘若無自我之存在,何來能成就全體之總合。
宗教在教化的傳揚,與層次境界之分別上,是每一個階段境界與層次皆不同,即把人世間每一個過程與作為,同宇宙,同天地來相互比擬,更且把人世的過程中,由自我之存在來相提並論。兩相比較之下,對宇宙、天地之恆長,顯得人類是多麼的渺小短暫與無奈。如此之比較下,人類往往無法同宇宙同天地相互比擬,可謂天壤之別難以相互的比擬。如何把自己在人世間的生活,來做為資糧,而成就自己。這是眾生所難以了知的,又是同天地與萬物中,人世間因有個「自我」即在生活與未來更是無可奈何,常把人我來分別。如此即由宗教的教化,能達至「無我」的存在,正是層次與境界之不同也!
無我法則-即在眾生之生活與修持中,能達至自我的改造,如何能以眾生之修持,層次與境界之不同而論定-「我之存在」。如此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之第一層次。漸而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第二層次。進而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第三層次。因而每一位眾生即在此三種層次境界來分別,是屬於那一種的修為境界。因而由第一層次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之過程,通過了修持見解來轉換,第二層次「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而此境界,亦非是一般無修或初修之眾生,所能了知,須經由宗教的薰陶教化來轉換見解之過程。才能達至第三境界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之最高境界與層次。如此是由心念來轉換,把人世間之過程,做一個組合而已。
眾生在於現今時代之生活,有那一位可以脫離群居生活,又以現今時代之生活條件。遠比往昔來得深具福報。如此現今的眾生是最有福份享受的,然而即因有福份享受,更是通過了在凡塵中的每一個階段。把人生的思想歷程來做教化經驗課程,如此即由我之行動,配合了整體的群居結合,才能創造舒適的生活空間與品質。因此在於眾生對自己之保護,更把此身軀來珍惜,把身體做修持改造的資本。如何以個己在宗教之修持過程中,讓自己如何了知天地之演化過程,人類之演化過程,萬物之演化過程,是實際的現象界之存在,不可謂之虛幻或是無我,此乃是千真萬確之存在。然而若是不能破除我之存在,又如何能謂他人也不存在否?不也!因他人亦是個獨立之個體,又我之存在,亦是個獨立之個體。若無獨立之個體,何來有群居的組合。如此芸芸眾生是確實生存的轉換,何來謂之「無我」否?不也!
但在宗教的教化過程,為何欲來個「無我之存在」是為法則,亦是道路!因在宗教是把人世間的短暫過程,同宇宙、同天地之相互比擬之時,才謂之無我。因有個小小的「自我」即是「真我」。若不能在此生中去改造人生的含因,又如何能有創造舉動,更是如何能成就自己與眾生。然而生活是通過了無常的起伏接續,在恆常之永恆中做跳板。把因緣來創造,把世間任何一個名色之名相存在,來認識了別,如此即是「我之存在」中,同天地、同萬物相互來比擬。人世間多麼的無奈與短暫。若不能在此世中-經由跳板來轉化輪迴之限制,欲於下世再來成就之時。則是恐難達成,是否能具足相同之含因存在,或是早已經淪落他方世界,或是不再有此因緣。如此不可寄望下世,必在於當下的人世間來做改造的因本。才可破除在無知的過程中,把「真我」來顯現。因由無知與未明之過程,必須有個我,而是真正的自我,更非只是普通的凡軀,則是真正的「真我佛性」。如此之無我能同宇宙天地相互比擬、相互爭輝,因而所存在即是自性之佛體,甚且早已入於仙聖佛菩薩了。
由恆常之存在,把無常來接續,即是在於「無常法則」中,通過「因緣之起動」之作為中,來認識了世間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此即是由人類之存在,萬物之存在,把修持經由教化,更甚的在「無我法則」中,同天地、同人類、同萬物來相互爭輝。更把自性佛體同宇宙來相互比擬之時,即跳脫三度空間而達至無極虛空境界,如此之自我,才是同宇宙、同虛空、同天地、同人類、同萬物互相結合,而謂之我即宇宙、我即虛空、我即天地、我即人類、我即萬物,如此之境界,汝說是否已經不是人了。甚且是入於佛聖仙班,來成就落凡之芸芸眾生,廣渡回歸,即在於「自我之超越,自我之改造」中來達成!盼有情世界的佛子皆能了知自我之回歸大道也!
1首頁55348 | 大道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