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不求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降 戊寅年九月初四日
偈曰:南無眾生是本靈 阿彌護佑蒼生心
陀佛著作諦理臨 降著不求功德因
法界眾生因有利益潤生的動作過程,在每一個階段
之中,必須要有的事務,即以個己之所作所為。有時是
善,有時是惡,因而即形成了是與非、對與錯之分野。
然而每一位眾生,皆以個己在利益的潤生動作中,作自
己該行的本份。又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往往每一件的事
務因過份利益潤生了,將原本很單純的事務,變複雜化
了。又是如此,將原本是善良的事務,因在於不知所措
與迷昧中。將善良改變成惡禍,如此即在人世間中,無
法以自己所作所為之事,來決定與憑判其好壞。
因眾生是利益個己的動物,往往是把他人他物,當
作是一種無視其存在與凌虐之對象。更反其道而行,作
盡了喪盡天良之舉動,如此不但自己造業,又讓他人與
他物,遭逢其厄殃。因而在造罪的過程中,是每個眾生
無法了知其業因業果之形成,與受報艱苦的程度。更難
以了知在業果來磨之時,更是難以改造其業因業果的苦
報受償。
人生因在利益潤生的舉動中,若僅是往惡殃的方向
去作為,必難以讓自己往良善的行使。更讓自己難造善
良功德與修為,如此宗教的教化正是輔助社會教育,學
校教育之不足。因為宗教不但能把一個十惡不赦的頑劣
惡人,改造成為一位修者與覺者,所以進入宗教的教化
是從內心的靈性著手,將不良的習氣棄除,使之成為有
用的大才。因此宗教的教化思想,不但能改變過往作惡
的眾生,痛悟前非,更能給予有修與實修的眾生來成就
,經由宗教的教化教育,獲得無窮盡的智慧,更讓眾生
從釜底抽薪,進而把個己往昔諸惡業,皆由無始的貪慾
、嗔恚、痴迷之中做一個改造,使之成為善良的心念,
讓眾生減少造業之機會。
因在於將往昔諸惡業,經過了宗教的洗煉與薰陶之
後,把世上之惡人,改造成善德有用之棟樑材,又眾生
常把個己自認是修之過程。而「修」正是讓眾生了悟「
人生無常,世事無常」。更由眾生個己之體悟,自己生
存的空間,亦是無常之交替。何時能有我個己,何時能
覺悟,即把人類在宇宙虛空中的過往,作一個停留的註
腳而已,因此芸芸的眾生即在於虛空中,恆長相互比較
之下,更顯得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啊!
正是因入於宗教的教化後,更能發揮愛心即往良善
的方向去導引、去行使、去作為。皆是激發了自己的良
能良知,更促成眾生入於修持的階段,氣質與習性的變
化。在於經典所教化的「佈施種福田」,正是行功立德
的最佳表現,因是如此,在入於宗教的教化後,即讓芸
芸眾生常會把行功立德,建立於阿賴耶識中,深植牢不
可拔的觀念,根深又蒂固。如此欲動搖其行功立德之觀
念,即難以改變。因為每一位眾生,入於宗教的教化修
持過程,常會是以功德而修持,又在六波羅蜜多中,更
以「佈施為第一」,更加深了剛初入宗教道場教化的第
一課。因此欲破除其早已存在之思想觀念,恐難以實現
。
眾生要有不為行功立德,而行功立德的作法,而且
要破除作善事,作好事有好報的思想觀念。必須要了知
在人世間是有陰陽相互對待,有好即有壞,有善即有惡
,因此存善心行功立德能實際得善果好報,反之存惡念
作惡必遭惡殃來磨,乃千古不移之真諦。如此在於有修
及初修之眾生是必有的觀念,又曾經早已修持了一段時
間,仍遠在言行功立德能得好報,如此早已脫離了,不
為功德而行功立德。因在道場真修實行的修子,實應破
除如此之思想觀念,才可以轉化在凡塵中的沈腐思想。
因早已通過初修階段,若尚停留於此思想觀念中,如此
不但會拖累自己成就的天機,亦會讓自己反覆之輪迴,
因而永遠都在為行功立德,而作行功立德之事務。牽絆
了自己歸返的超越良機。
行善怖施是真有功德,必觀其起心動念而決定,亦
觀其間之過程與效果如何而分野。如此眾生若是處於永
遠都為行功立德,而行功立德,「即似梁武帝造寺蓋庵
,即為功德所執著」。必難以破除其不為功德與障礙執
著所在,眾生若以行善能有功德,作惡必遭殃之心境,
則是剛初入道場修持的芸芸眾生,所具備的觀念與作為
。亦由剛學習教導其善惡是非之觀念,才可促成如此。
若眾生不以行功立德而行功立德,必然要在起心動念中
,皆不可滲雜其思想觀念,才是真正作為一個標準的真
修實行者。
真正在起心動念中,皆不可有作善事為功德而為,
更不可有作善事有功德而拘束,必要能真正為芸芸眾生
來謀福祉,才能讓自己不求功德,而甘願犧牲,願意來
奉獻,甚且連犧牲奉獻的念頭都沒有,「真正作自己應
行的事務」,才能具足莫大功德,實乃自己所無法了知
的真功實得(德)也。因一切仙佛菩薩皆是如此的行徑
,更沒有為功德而廣渡眾生,然而真修實行之修者,必
須要能破除此一觀念,才是作為教化成就的根本。但在
引渡新進初學者,則是必須要告知的事項,而「六波羅
蜜」正是「佈施得福德」。倘若已修持一大段了,尚還
追求功德,實乃差矣!並難以改造,也只是下世的福報
而已,能真正不為功德,才是此期教化所具備的思想觀
念。
一切法界眾生若能在利益潤生中,入於宗教後必須
要先破除行功立德此一關卡。才不會障礙自己,能長遠
甘願施、甘願捨,犧牲奉獻。不但能成就自己更能成就
眾生,亦給予宗教在教化之過程中,真正作良好的利益
潤生的教化課程。
1首頁55348 | 大道諦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