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卅七 回 見 性
太極天皇大帝 降 86年4月15日 丁丑年三月九日
太極由天承無極 天皇人間晤初期
大帝著作見性篇 降來崇心述真機
眾生在凡塵中,若欲能彰顯自性,必須通過開悟之境地。更要能明乎本心才能見知本性,故而明心見性,實乃現今眾生所追求與企盼。能否以真修實練的過程,導引自性方能達至開悟之境。人在現世上必須經由外在的五塵境的結合,方能提引經驗而作為本身的思考模式。必須將往昔的經驗作為智慧的累積,自己本身才能同外界的結合。又因緣的攀附,而我又成為每件事務的伊始,在於自我本身中。若不具善德因緣,能達至一切的開端,能將善德引伸為本身自我的提升,必須將自我的本來置於自性中,用自性作為人的基本,才不受一切外在的左右更不動於自性,又能將自性去作為一切的根基,如此必能回歸於本來也。
明瞭自己之心,但不一定能明瞭自己的本心,人之心受外在的根塵接觸後,引動了一切的因緣和合,在和合的過程中不具善惡,不具好壞,不具是非,不具對錯,僅是因緣和合來到時,人之所作所為而判定、善惡、是非、對錯、好壞。具備分別及一切的作為而已,而在人的因緣和合中,不具分別。因外在的根塵,以及一切的外在事務,皆入於第八意識所儲藏,才能回復於第七識的分別,又因回復於第六意識的接收,故在人外境的根塵接觸中,能得因緣和合是如此的開展。又在本身自性是不受外界的矇垢,因此欲見本心,明乎本性,必須了解。人之因緣和合的過程才能達到見至本性,明乎本心的過程,否則欲要達至開悟之境,是謂不可能也。
明心見性─見何性,乃自己具足的原始真靈而已。在原始的真靈,是不具任何污點,不受任何瑕疵所影響。而本心是本身的初心,只因人在凡塵受外界的引誘所形成而已。眾生本具的本靈,可以承受外界的左右否?不也!因本靈來自無極─又降至太極分兩儀再分四象,而又一本散萬殊之關。人在本靈所具足的並非只是如此而已─尚有諸多先天的本領,例如五神通,又是本靈所具足,更具不善不惡的本質。只因落凡後,人所作所行的一切,而改變本靈的思考方式。才有善惡、好壞、是非、對錯的分別。因此眾生本具自性、佛性、聖性、仙性是同一體的本質,能見於此才有真正的明乎本性,見乎本心。眾生皆謂我現在的心,是我自己的,殊不知現在的心無可得,過去的心,亦不可得,未來的心,更不可得。如何不能得,在一切的外境上,因受時空的限制,而無法長遠具足本心的原始真如。否則芸芸的眾生,皆可在此世或過去世中早已成就,而一切的過程中,必須能明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更不可得。只在於當下的本心,才是真正的真如我心,本來的自性即是也!
當下的本心即可開展現世的一切,眾生是否明瞭現在此時之作為,可謂永恆的註腳,又在於現世的鍛鍊,能通過外在的影響,是否迷濛自己的本性,若不通過外在的鍛鍊,必影響現今作為經驗的累積。欲成就智慧的開展,是不可能具足的。人必須經由現世的改造,磨難自己的身心,又在考磨中作為經驗與智慧的成就,經由外在的鍛鍊,才能達至考與磨的過程,人生皆謂不如意十之八九,實乃是經驗不足,又事務來臨時,不知如何去應對,才是可以真正扭轉困境的局勢。倘若經驗豐富時,一切的事務必難以左右自己,反而自己可以左右事務。如此的事務來龍與去脈,必須通過經驗的累積,才能達至智慧的開展。智慧累積豐富了,可以作為開悟的根本,才是明乎本心,見乎本性所必須具備的了。
明心見性,乃自己份內之事,外在的一切皆難以入於本性中,而不受本心的影響。明乎本心,才能見乎本性,本心加本性即可當下開悟,當下見到自己的真我。若在於現世上不經由此過程,欲成就無上菩提而達至見性之地,必難以成就。人生的過程中,一切的外在因素,五塵境的根塵接觸,是可以改造自己往昔的錯處。即可明乎自己的缺點,若再往內深觀,必可明瞭本來自我的居處是在何處。是否須受玄關一指,才能回歸?當可明也。人必在於本來所居住處,才可以讓自己回歸於真如的佛性,即自性中開悟,才是真正替自己找尋回歸大道的途徑。人皆是迷濛於外境,但若不經由外境的影響來改造,欲達至開悟,明心見性,又是不可能!因此人生是生命與經驗累積的改造界,通過智慧才能明乎本來之心!見乎自己的本性,開悟即可成也!願眾生皆能見到自己的本心與本性也。有幸共著大道回歸,願崇心道場更能普渡眾生,成就原靈,而回歸也,祝賀之,祝賀之。
1首頁55348 | 大道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