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回 魔  難

驪山老母 降         86年1月21日 丙子年十二月十三日

驪山風光耀仙頂 老母登鸞助大進

理筆扶鸞啟教義  著作魔難自心清

天地乃自然之運行,眾生處天地間,受天地自然運轉護佑下,故能生生不息傳承萬代。古昔之修子與眾生,因受天地德澤之護蔭,能思考如何成就自己及眾生。因處在現今時代萬教齊發,乃是上蒼早己註定之聖務,現今眾生若要入道場來修持,亦較往昔來得較容易。因此治理的教義約束眾生,亦來得因時、地、環境有所分別,而成為現今修子及眾生。能否以自己而成就自己,還是以教義而束縛自己否?

眾生進入宗教修持,前人傳承若能彰顯自性佛體,即是真理之實行。倘若因治理條件的約束,或修子自己因理的遮障而成為事之障。如此困住自己即成自縛,因而魔難即現。魔難在現今眾生中,尤對宗教修子而言,時常會遇到的。有時此魔難並非上蒼考其根基,而是自己能明瞭如何自我修持,自我改變即不受魔難之束縛與困擾。在眾生中因磨之過程,而非考之過程,有時會替自己留個台階與放著樓梯。將自己魔難比擬為考磨,如此因自己未明所致,而自己明知魔難是謂考磨,應是自己出題給自己考磨,而非是上蒼出題來考其根基與心性。

眾生因不明瞭考磨之過程,往往自己知魔難乃自召也,因在於上蒼未出題,而自己卻給自己來出題。因此未考而先退,未考已無程,或是上蒼考程有時無妨退於此,即可觀其端倪。若是上蒼考程不外乎是「一、智慧二、心態三、作為四、應對」之過程,經由此即可明上蒼考程之範圍,若不在此範圍內,必是自己考自己實乃自召也。而眾生不論修持與否,即可在考之過程或是磨的過程中,能明乎一切,因此自考或上蒼考二者不同之過程。必在於本身自己可以明白人生,因此能否通過此魔難,必應是如何行纔是真正的答案,與應對的過程。魔難並非僅是考程而已,而是磨其心性、心態作為與應對智慧,如此在磨的過程上,眾生皆無經驗去了解其過程是如何,皆無經驗以對。若眾生謹記教訓一次又一次,即可在下次相同考磨之過程中,記取前次失敗經驗,而不再犯相同毛病,如此即可通過考磨。但考磨並非僅是魔難而己,因考程及格與否,往往因人的心態作為,智慧應對而造就不同的結果。若能在理之障中,而不入於事之障,則不會受自縛而遭魔難,即可明白在理之障礙中,了知是魔難的因果循環。故不受理之障,則無入於事之障;無入於事障,即不受自己束縛自己。亦不會受其魔難,而考其自己,因果即由此而形成。

現今修子時常會逢魔難,有時是自己考自己,殊不知上蒼有時選拔賢良,而將魔難加諸於賢良之身軀。即在於是否能通過魔難之過程,是否經得起加諸於身之考磨。更可明瞭做為往後肩擔責任之依據與作為。上蒼曰:「人有善愿,天必從之」亦端看其根基,及看其作為心態智慧應對而定。如此在上蒼選拔賢良之過程中,現世眾生經營事業及家庭亦是如此。人間有不平之心即在受考後,視魔難後的一切而定,是棟樑或濫芋一手必可明也。亦由此來評判往後所能肩擔之責任,「將相本無種,修道亦然」,並非某某有領天命,某某即無任何天命。僅在眾生之魔難中,上蒼觀其心態作為,智慧應對而成就之,因此一切之過程即在魔難後必可明白。

「磨」者─磨其心性。「難」者─時不我予,求不得之,在魔難中咬緊牙關克服困難,即能通過一次次考磨的魔難。在眾生及修子若能經得起此過程,即是通過另外一番完整肩擔之依據,眾生不論在任何時段,任何年齡,皆在考之過程中。由年幼至老邁,皆處其間,如能詳細去觀察細思,即可明乎一切,能否在考磨及魔難中通過?此次若不能通過時必在下次再來一回,由前次之經驗來改進,更成為通過後的依據,是否如此,詳細的觀察即明白。人生皆在考磨的過程中,因眾生是凡人,「由凡人去考磨,加魔難於自己即是人生」。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即言明考程是不如意的,魔難能否通過,必運用往昔之經驗加智慧而成就自己也。否則自己心魔自生,欲突破魔難與考磨,是自己考自己還是上蒼考自己,心魔若生,必時常疑神疑鬼,原本的虔信即無法暢通必受阻礙,如何突破心魔的阻礙,廣學真理,破除心魔與心磨必較容易。

1首頁55348 大道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