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文衡聖帝 降 85年11月1日 丙子年九月一日
南海屏障渡生靈 天道無私任自心
文章啟教傳聖理 衡量功德引自性
聖道降來懿敕堂 帝心慈懷無任襟
降示金指扶著起 詩曰佛性自性理
大道者無私無為,亦無所作為,乃是人世間因有人,方能彰顯自性之開啟,亦因有人,方能提引佛性而成就眾生,在於人世間上因眾生落凡後即迷失個己,又因人處世間受凡塵假景而迷障自性,更減少五神通之彰顯,論於古往而言,是眾生各所具備,不假外求即能具足也,因此眾生自性能否彰顯,在古往是各具足也。但現時眾生落凡迄今,因自性迷障,而導致五神通漸漸的減低〈少〉作用,更因為減少了作用,而眾生又因各己的迷障,也將五神通迷失了。
現今而言,因為往昔所迷失的,現今因科技的文明,智識的提昇,使得心靈亦較往昔來得落寞空虛。亦因較往昔不知己身所具足,於今自然而然即向外求取,而不知本身即能具足之本有,因而將本有之東西拋棄不顧,更向外求取。能於外界求取本身所具之東西否?不也!其因乃眾生迷障自己而不自知,因此迷昧了本性,亦迷失了五神通。倘若向外求取的東西,是否能取代自己本身所具足的自性?是否能再同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因而自性之迷障,是個己能於外求得的嗎?不然何故眾生皆要向外求取得到自性。故於此而言,自性是本身具足之物,而非是向外能求得到,向外求之物,是不能替代本身自己的啊!
眾生因迷障自性,使得佛性亦是無法彰顯,「佛性」乃是現今所言,而古曰「自性」也。因此自性是自己所具足,而佛性亦為自己所具足。非是那位成佛成仙成聖,而言佛性仙性聖性,皆是現今眾生因迷障自己,而不得不言之佛性。不論以三教而言,佛性仙性聖性皆是現今眾生,迷障自己而立之言論,因此佛性仙性聖性皆是同一自性也。自性能否提引闡揚,即看自己本身是否能回歸於自性中,能回自性即能將佛性仙性聖性彰顯。在於古往無分三教,何來佛性仙性聖性之分,經後代世人分成儒、道、釋(佛)三教,而各教亦引自己教義而成就其性,因此若無宗教之洗鍊能成就何性否?佛性、仙性、聖性皆非,即是自己能提引自性,而非是現今所言佛、仙、聖之性也。
自性乃本身所具足,因迷障故,而自己不知自己之本性,一昧往外求,能求得否?僅是假相之性也!因此眾生能否明瞭本身之自性,即佛性即仙性即聖性,亦因是自己所具足,外人無法得取,亦無法轉換。僅在於迷障中不了解本身所具足之本來,捨棄自己之物,而向外求取佛性?試問眾生能否得之?試思即明!佛本眾生,眾生即佛,僅在迷與悟之分別,倘若眾生皆成佛,那佛性又有何可貴之處呢?因是向外看而不知向內觀,所以佛若眾生,即無佛性,僅是眾生性,而眾生性即是自己之性亦是自性也,在於自己之自性能具足,而本身具足於自己,能拿給別人否?
自性(佛性)能否闡揚,即觀自己本身如何回歸於自己之性,即了悟眾生之性,即可開悟於佛性、仙性、聖性。更在於自身中所能具足,不僅是修持而來,行善而得,亦非大善人及聖人僅具佛性,眾生即無具佛性(自性),在於眾生皆平等中,每位眾生皆具足之本來,不是外求而能得之。希望眾生皆能將自性彰顯,將自己的佛性、仙性、聖性自己來開發,能往內去思察,即可明白自己之本來,而非是向外能求得也1首頁55348 | 大道回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