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道天德
本堂主席 玄天上帝 登台
行善渡眾有成績 著書再接研正理
扶鸞啟教皆天命 神人共扶振道機
今夜為八月十五日中秋月圓時,本堂榮膺天書之接著。命 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命 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侯駕,不得失儀。
無極駕前 九天玄女 降
行善著書挽天機 普化證道研正理
天道無私自心憑 大道天德培根基
欽奉無極懿旨降堂頒佈,懿旨開讀,神人俯伏。
懿旨
欽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瑤池,心繫九六原兒,沉迷不歸,母心蘊藏泣泣,時而倚門而盼,奈原兒之不歸,因此屢差聖佛降凡,無一不是欲渡回原兒早日回歸,共聚母顏。觀今世道人心皆迷於功利主義,忘卻心性修持,了悟回歸之途。觀南贍部州北台桃園行善堂,諸神人共效天命,為普化渡眾不遺餘力,創堂迄今已著作天書數部,皆能共普「大道」之恩澤,「天德」之彰顯。特命由濟公活佛帶引理筆陳生以真理傳述回歸之道,書名曰「大道天德」乙部。以作為現今修子在修持瓶頸上問題之克服,以心性的彰顯,來回歸原始之本靈, 母欣觀行善神人矢志效勞,不懈不怠,乃將此天書之著作再由爾堂榮膺,以廣收宏效。毋負 母心期盼。
行善諸子已能共達心向一致之誠, 母心甚慰,因此除命天書之著作外,特加智筆劉生原靈觀查之再提昇,以符合爾堂普化之效驗也。勿負母意
欽哉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癸酉年八月十五日戌時
金闕內相 太白仙翁 降
行善大道有榮光 天德無私照心房
理筆扶鸞傳真理 普化眾生兆吉祥
玉詔開讀,神人俯伏。
玉詔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九五至尊,掌天地人三才升降之權,司五教宗教教導之責。觀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爾等之普化代天宣理,濟世靈療廣收效應,惟爾堂在著作方面則應加強。故命由濟公活佛主著帶引理筆陳生,揮鸞闡理渡眾,三界高真陪著,以符天心德澤,是故書名「大道天德」,再命爾堂續接著作。尤以現今宗教教派極多,皆難以將心性闡述,本書之著作,特針對當今時弊之束縛與解脫,給予修子能更精進,更有信心回歸無極,此乃 母娘所盼。朕心大悅,特降 玉旨一道帶往開讀。
書成之日論功行賞。勿負朕意
欽哉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癸酉年八月十五日戌時
北極玄天上帝 降
北開大道渡迷痴 極樂世界用心持
玄玄奧妙無止境 天道無私振心池
上德唯修無心至 帝傳正理皆大智
降來行善作為序 詩勉諸子提性知
今夜降來行善道場為「大道天德」乙書作序。
行善道場立堂迄今已數年,期間除偶爾來降堂聖訓之外,對於諸子之言行、功過亦在觀察、掌握與督導中。今母娘頒來「大道天德」乙書,是為當今修子在於修持路途上有諸多困厄,有之自己為而不知,有之乃上天考磨。然無考不成器,而考磨非上蒼所願,乃經考程中,彰顯個人修持之成效,此考程亦僅佔人生之一部份而已。期間最大之差異,則是個己之心性最為攸關,是以本天書之著作緣由亦在此,望諸子皆能提昇個己之心性彰顯,方能符合天心德澤,以回歸原靈之本位。
吾亦十分欣慰,行善諸子皆能一本虔誠之初衷,為鸞門開創新機,在北台地區作為鸞門之標竿與棟樑,實為爾堂神人教導有方。故而願能以此初衷不變,作為行道之根基,願諸子皆能達成上蒼所負之使命也。是為序。
北極玄天上帝降序於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
天運癸酉年八月十七日戌時
濟公活佛 降
濟世利人皆自己 公出有理發正義
活看世人真迷痴 佛心闡理述真機
今夜老衲降來為行善「大道天德」乙書作序。
人立於天地間,秉天地人三才為萬物之靈長,其中最為樂道者,乃人有思想行動之作為。尤以當今道場林立,真修實為者亦不少,然藉佛行道(盜)者亦有之,因此今世之所作所為,只是替個己造下來世之苦果。若此世能替眾生謀一分利,則替自己下世造就十分功德。然眾生皆迷於眼前而不向後觀,如果能向後觀,必不會替自己造下來生之業愆。試想如現今,為前世所累積之業愆而受折磨,眾生還敢為惡否?
道場修子因受前業而不知,有時怨恨天地不公,但其間之因由,乃個己前業所造,故在今世來磨。上蒼睹此不忍不教而誅,屢差仙佛臨凡渡眾,解說緣由,無非希望眾生能早日了脫業愆之牽纏,時而顯化以渡,時而處處闡教。然迷者仍迷,能當頭棒醒者,必有其先天條件,及個人心願所促成也。
此間之瓶頸與困厄,能得善智識解說與點醒亦能了脫,否則必靠仙佛慈悲顯化救渡,此即為本書之主旨。但修為之過程,必有諸多阻擾,能踏出藩籬,才能將理念融於心性中,如此方能提昇個己在修持上之進步,也能完清前業。是為序。
濟公活佛降序於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
天運癸酉年八月十七日戌時
太上道祖道德天尊 降 82年10月9日 癸酉年八月廿四日
太清原境現當前 上德由心是己顯
道道大路盡皆通 祖傳香延通天見
道途功德完業愆 德惠四方拯邊懸
天來闡理述心篇 尊降蓬萊道脈綿
天道無私,唯德是輔。蒼生立世,萬物其間,造就世界,周而復始,成就轉輪,因此生生而不息。此循環為重要關鍵,在先天中有含前因,其成果則差謬極大,但上蒼並不困蒼生為善與惡,而摒棄任何一個原靈,因萬物皆有靈性乃天地所化,其差只在悟與迷之分野,因此上蒼對其皆盼能回返。
在蒼生中,由原位而降至人世間,其過程不因個己之為善與惡而分別,因天時、地利、人和之攸關,形成各個之答案,在答案中形成對與錯、正與不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各人之成敗亦由此而可知,因各人所持之角度與方向皆不同,上蒼亦不因此而責怪眾生。並設教普化眾生,而其設教普化之作用,乃欲蒼生明瞭在不對與對當中再去研討。天道設教亦是如此,因而在教化中,一而再,再而三之顯化,無非欲蒼生由不知而漸知而明瞭,此為上蒼之大德。
天道之大德,由教化中使蒼生能明瞭,再由蒼生之觀點中,形成諸多錯縱交橫,引發無數之緣由,由緣中再分別正與歪、對與錯、是與非。因此因緣中即由此生成,天道中教化,必由明瞭後方能實際的身體力行,因行之動,則有分別,在分別中即有諸多因緣而產生,如此環環相扣,則成為花花世界之形成也。
因緣之促成,而成為現今之人世,環境亦因因緣而成。故而在其間,若不將此因緣外放,收縮於內,形成獨立個體,因此在此個體之當中,即沒有他緣可左右。亦不會為善為惡了,將個己包裹不爭外緣,即無以復加,如此不因外緣引導,則成為「私」,其雖為「私」,但在人性中,卻是成就佛性彰顯之最主要之因緣了。
此「私」是彰顯佛性最主要之因緣,但若僅在個己之私中無以加持他方,以修者之立場若能成就,則是獨善其身。其私中能引導他緣成為兼善天下,才能成就世界,否則僅個己成私,那能成就天地呢?因私中有公,其公乃能融合大眾,眾者為「公」故而能將私引公,天地間才能有正氣而生,如此而言人能離群族而居否?若能離群族,一切都要自己來承擔,那天下蒼生又何必要來那麼多呢?如此即是要蒼生以私而公,方能成就世界。
人之因緣乃不能離群而居,尤以當今更甚。現今之蒼生,若獨往山川河海自居,起居皆不便。試想現今已入資訊時代,若人能離群而居,必有一番決心與挫折,方會如此而為。上蒼見此,欲引導蒼生在此時代中,能引導眾生回復先天之原位(性),無非是要將在內心之「私」引導而成「公」而已,因此,在因緣中蒼生必要明瞭,人與人是環環相扣不可分離,道場之渡化亦由此而起。
靈寶天尊 降 82年10月16日 癸酉年九月初二日
靈山渡化返真靈 寶德由心憑真誠
天來降筆啟人間 尊開金篇述原性
天道無私,其正亦公。人倫間有其傳延生生不息之因,在於傳延中,人之善惡因而造就陰陽之變化。在變化中其過程有成因、有失因。在成與失之中,又形成人與人之一種箝制之關係,此關係又形成人間不可分離之相繫。因在相繫中,人與人能以感情結合,而成為社稷;在社稷內有者能出類拔萃,有者能鶴立雞群,有者默默而無聞,有者平平凡凡,有者亦庸庸碌碌而終其一生。
人間內因各有其不同之角色,而每人所扮演角色亦不同,縱觀人生,從陰陽交合而成胎,在母胎內孕育十月方瓜熟蒂落,哇哇而大哭一聲,即來到此世界,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既長又不明白其從何而來,又為何要來,僅在於無明與未知之將來,先作一番之打算。因而從離胎受哺乳三年含辛抱養,數載之教育,初由無知漸而明瞭為人處世之道,只因落凡而迷失了先天,因此迷障了本來原有之本位(性)。但在於教育中,若僅教導其如何去為人去處事,而不將其原由(心性)教化,則欲其歸返,實難如登天。故宗教之本意,亦在能教導蒼生,如何在人世間去行持一條歸返之路。
人之原由,由天而降,若只言天生地養而不教化,僅在生活中打滾,而不知如何去運用短短有生之年,去做好個己及有利大眾之善舉;若以個己之私,其私利己而不利他,必會在此世中有諸多不能達成圓滿之境。因此有造孽(錯)而不知者,因人往往於不知不覺中而造業,而造了業又不明瞭如何去完結(改善),若此業因已成果,則下世又要受牽累,此乃蒼生所易犯之通病。
在人世間因教化之不足,必藉宗教來輔導。然而聖神仙佛亦是由人而修成,因在宿世中能符合天心德澤之作為,因此回歸後,亦時以蒼生為念,時而降凡,有者常駐人間;即欲解脫蒼生之病,盼能改其過錯成其正道,如此在人世間留有德癥,故而能在德之中,讓蒼生有一遵循與學習之指針及目標。因而人世間宗教亦因此能蓬勃發展,尤以現今更是萬教齊發進入另一嶄新境界。
人倫中因宗教發展,形成在於累世中,由他方降生至今世。若世人終日為其生活而奔忙,縱使賺進天下之財寶,皆歸個自所擁有,亦不過日食七餐,而夜宿八尺而已,為此已是多多了。然其成就越大,位階越高,其心靈越顯空虛,此刻當前之急務,乃是如何提昇個己之作為。若所遇之環境善知識眾多,其幕僚間皆能以利益蒼生而造福人群是謂大幸;若所遇之環境缺乏善知識,則成酒色財氣,以自利為本位,那能替蒼生而謀福利眾呢?如此則可嘆也。因此在宗教中,人間不能偏離族群,因而人能於今世由宗教教化,必能替蒼生謀福的機會亦較有把握。
當今世人亦甚富足,但在富足中終日奔忙,能有一息停留之機會較少,因此在有空閒之時,必往他方去遊唯仍感覺內心總欠缺了什麼似的,此皆是內心中空虛使然,因此時而感到不足。若在因緣中有機會參加宗教活動,必能導引善念之初發。亦因在初發中,藉緣而引緣,必成為宗教之一份子,故而宗教之教化,必由此起第一步。
元始天尊 降 82年10月23日 癸酉年九月初九日
元本無極降太極 始至世間初生地
天道無私惟德輔 尊前啟後恃天濟
浩瀚宇宙天地成因,因無極未動之初,萬物皆藏,乃因在無中已含因,但因緣未熟其物難成。在一切之原動中有成因,只待緣而發,如此其緣未至時一切之作為,難以有成。期至萬物初動,由無極而降太極,一切之初生因而有起。太極動而分兩儀,如此一而二,再而四之分,陰陽天地之初始由此而起。
人間因有陰陽而分男女,在兩性中其成因時而更迭,如此在於兩性分別中,交合傳延後代至而生生不息。原始之初動中,因初生其原性純潔而無瑕,一絲善惡俱無,亦無分別心之對待。兩性在初動後,因食而成慾,慾念中再引動七情六慾,如此原始之初生最純而無瑕,因慾念動始有生息之機。故而在人之初,以未發原動之念為最純潔而無瑕,此亦是人間最基本之念也。
初生之念無分善惡,因在初動之念中,只具有先天之原性,因原性動而分出善惡。在學習教化與經驗中累積人之所為,應該與不應該,應為與不應為,教育與學習,受前人承先啟後之教導。因時因地,因風俗民情之差異而立規範,適應治理之道,合乎當時之所需,因而在教育與學習中,有諸多不適原始之根基,僅能適應治理之條件而已。人之初動由無而生有,由動中將人性付於日常生活之規範,因之成習,故迷障本性。
人若能將習之作用回觀,即能在習之過程中,將一切不適應之治理條件摒除。但在摒除過程中,必要能引大智運用,方能有所作為,否則即在隨波逐流中,而埋沒了自己。蒼生在學習與教育治理條件之下,束縛了自己。因所規範若是僅適合當時治理之條件,而不適應回返之基礎,如此必因治理之道能為蒼生謀福祉,否則僅為治理而規範,已難成回返之條件。在修持上,因蒼生入於宗教承前人之教導而初入道場,其原始本性皆無善惡之念。亦在平常心中去行持,而此時之心念是最純潔無瑕且完美無缺,因入於宗教必有治理之規範與條件,如何可為,如何不可為,因可為與不可為形成對與錯、正與邪、善與惡之行動,因此行動即受宗教治理之規範,亦就形成初生後之一切作為開端。
而後即受善惡所分判,但在宗教教導之下,能在學習與教育中漸漸明瞭對事之看法,若宗教前人能以正導,必可在教育中分出原始之本來(性),若宗教前人僅在傳延教脈上論斷,以當時治理所需而規範,對正道加以摒棄,後來者因前人所承,亦難分辨,何者為正?何者為不正?如此僅承前人所教育傳延,後學者亦難有回返之魄力,且在大智運用中已無存,故而能摒除前人積習已深之不良規範。如此初生之環境亦十分重要,善惡因緣亦因此而成其往後之根,如此宗教在教育初生之門徒(學生),亦是十分重要了,因初生之徒(學生)無善惡。有謂修習一年佛在眼前,修習兩年佛在天邊,修習三年佛已不見,此即受教育中不能見清自己原始之本來,亦都是心向外觀之所然也。
濟公活佛 降 82年10月30日 癸酉年九月十六日
濟道人生彰佛性 公德己為心自清
活潑世景初發心 佛道合一本自靈
人之一生於世間忙碌,而心難以清,性難以明,人生即被生活中一切瑣碎之事務羈身,很難有片刻之清閒,且在盲與忙之中,因而能有短暫之心靈清淨,亦是人生一大樂事。若能入於宗教修持,亦是前緣,也是現今教化最主要之一環,然而入宗教時,當時之初發心是純善而無惡。
初入宗教因一切皆無知亦未明,故而一切之作為,宛如孩童天真般的可愛,無私無邪,給人感覺真是可愛極了。因此一切之作為皆合乎天性之天真,然而漸漸因教條約束,使之明自,何者為戒,何者為律。戒律中之約束,使之天真之純性因有分別,而產生心中種種之束縛,很難將原性彰顯,因此時已蒙閉阻塞了天性良能。但在戒律與教條約束下,能明白為人處世之道,此乃宗教的優點之所在,亦能將原本不良、不好之陋習改正,作為端正之人生,社會風氣之善良,也如此造就道場到處林立了。
然而初入道場本性天真,因教律之約束,而產生一切非關本性之差誤。但在善惡理念中,因道場戒律深植人心,因此就比外界無修持之眾生,行事作為亦較能合乎天理良心。所之亦有端正之作為,就同外界相較之下,確切有一種可敬、可佩、可親之儀態給予無修之眾生一種模仿與學習之榜樣。就因此道場能綿延而不斷,因修持者有諸多戒律束縛,形成有很多原本可為而不敢亂為,因此較能減少造業之機會。然在初入道場者,因其未明宗教之一切,時而常生歡喜、讚嘆心,若能將此心長遠而不斷,成道足有餘。
修持者,因初發心能合乎天地自然法則,此心之初動,亦能感動仙佛(天地),成就其善緣。此初心之宏效因人而異,有之因初發心能因發心而成就道業,有之因發心初動而無法長遠續持,皆在一段時間後,因漸明瞭宗教道場之一切作為,漸生怠惰懶散心,有之因在道場擔任要職,而生侮慢、驕傲、愩高心,因此而影響初發心之本意,其發心也大打折扣。如此在於一個初入道場至一段時間後即明瞭,何者可造之材,何者放牛喫草,即在此分判出來。
「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此亦要看發心者之作為而論。眾生皆時常發心(善心),但在發心初動即能彰顯其心態之作為,作為往後成就善業之依據,因此能以己利造公利(無私),如此之發心亦較能感動天地,也較能成就善業。因此發心之持續亦是最主要之目標。否則人生一世當中時而發心,時而斷發心之念,無法長遠,則有失發心之條件,亦不要隨便發心,俾免有時造罪而不知,但亦要持恆發善心,方是發心之主要條件與目標。
濟公古佛 降 82年11月6日 癸酉年九月廿三日
無心插柳能成蔭 為傳世代植森林
大道運轉皆自然 一切無為坦率真
天地運轉自然而無為,能孕育萬物而生生不息。然在天地運轉中一切皆秉自然之道;然此運轉之真理即為自自然然,非受萬物之行使而有所差別,因此而造就萬物生長利養之原動力。因而在人生中能受天地孕育而造就人生,此皆大道自然運行而不悖。若在累世中人之作為,無以同天地之大德相提並論時,天地亦不因人之作為,而有所分別,皆在萬物中同其體,而更同其份而眷顧之,所以萬物之能仁,具在於此。
聖人之治而無為,庶人之行而有為,此作為皆在人生中因人之成就所關,而形成與生俱來不同緣份之由來。人在一生中因所處之環境與時代而不同,古之「無為」迄今已難被現代人所認同,皆在有為中去行使,與在有求中去探索,因此人生中即形成一切「有所為」,難以「無所為」,但在所為中能以個己之私「提私引公」,如此天之大德即在此。此雖私之因大公而私,此私即無為之作用,能以此作用提升為大公而無私,即能為大道添加自然的原動力。蒼生皆在有為之環境中成就無為之事業,因而造就道場的傳延不斷。
宇宙之創造在於自然之法則,天地之創造亦在自然法則中去運轉,人生亦在自然法則中去行使,此即自然無為之道,自然中無以復加,因而在人生中一切之作為,與人身之能動皆合乎天地自然法則之運行。何物不受自然之行使,動植物中皆具自然不變之法則,亦因緣之造就。如此在自然界中以人為萬物之靈長,因人有智慧,可思考、可分辨,因人有此功能,上智者即能為蒼生謀福而無所求,旨在利他而不思利己,因此在利他中已具有利己之功能,不求功利則功利自達。中智者因己之智先利己後再利人,此乃有為之作為,因先利己,己達後方能達人,己足後再能足人,此即為道場中之修子所常具有之心態。如此亦無不可,先利己再利人,後利人而無私,從中智而往上智行持者,皆按步就班依序提昇行持。
下智者在利己後,即封閉不再往外而利他,如此因己私難以就公,公私論中,違反自然法則,物極必反,因私利而無公,公私中即顛倒,縱使現今能豐衣足食,往後即因私過了頭,後來即要由私去補公,此為自然法則中所具備之基本條件。上智者因公而無私,因此上蒼所補足即無為之法理,不受私之慾求,因而自然中無為者方為真理所認同。天地之無為不因蒼生所祈求而改變自然法則,人生只在自然法則中之一過客而已,夫復何求?求之能得否?若違反天地自然法則,其行則悖矣!
人世間因無為而有所作為,因有作為方能利他,如此在利他之環境中,亦要具備本身之基本條件。先能足己方能足他,先能利己方能利他,此為人生之基本條件,否則何來資糧而能成就利他之功能與條件?能以有為再回返無為,則為現世道場中應具備之條件。因此在人世中,欲能達其無為上智者,須要自己有足夠之本錢,方能由中智有為達至上智無為之境界也。
人天教主 釋迦牟尼佛 降 82年11月13日 癸酉年九月三十日
宇宙開創自然為 天地陰陽本無畏
人問創造攀天機 大道天德述心扉
宇宙之開創乃無中而生有,因在無之中已含有其成因,雖在無中而成有,其原因已早種。故在成因緣中遇時而動,而星宿之繁衍,已能成就其動之因,乃在星宿亦已成其緣原。待時分已至時,天地之開創,宇宙之形成,亦在於一時而動,漸而由動中引出其在緣原之待時,故而僅待時刻之將至,因緣而變成就宇宙虛空之由來。
天地萬物乃宇宙所化,天地間亦由無而生有,其無之創造非在於無即無之分,因在無中即有其含因,因此含因中能有,此時萬物皆靜無動。乃待時將至,方有動之成因,此為無之無中而生有,因此創造之過程即在此。天地間因無至有,其過程累進至億萬年其待緣方至,因此天地之開創,亦因時之將至一切就緒,俟機待動而發,此即天地開創之由來。
人生之由來,亦因天地萬物待緣而至。故在遠古之際,無衣裳遮體,生吞活飲,此為人生之原古,待進而智慧漸開,漸能明瞭以何為人生生存之道。在於原古之開創,亦由無中而生有,有中而還無。此為春夏秋冬之更替,亦為人生如草木一春,如此在於人生中,僅是將人生由數拾個寒暑連接而已。故而若將人生之一生由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比喻為人之一生,那麼即讓眾生能警惕,人生只有一生(一年)而已。相信蒼生誰敢為惡而不為善?此即在於人生中因由無數個一生而形成,今年過了後,還有明年;今生過了後即無來生,如此何人敢為惡乎?
人生之一切開創,即在無中而生有,然此非無,乃人生中即俱備萬緣,僅是待緣而動,因緣成熟便能一拍即合,此即因緣中已俱備人生之創造。因此時常執於人之開創,時常放心不下,心常抱持此為吾所創造與開創,也因此時常受其執持而束縛。殊不知天地之開創,宇宙之開創乃自然而無為。而人生之開創,僅在於替蒼生謀福之過程中而已,微小的人生何不學習宇宙天地人生開創之自然無為呢?
人之一生如草芥,何時欲去,如何能明瞭否?不也!因人之一生即在因緣中求生存,果若僅為個己而活,即失去自然無為之道,因人之一生即時常在替別人(蒼生)而服務,只是自己不瞭解而已。創造之過程即要蒼生能明瞭,人生僅短短數拾個一生之連接而已,如此放長遠些,即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人生真是苦短,唉!何不放下身段來替天地蒼生謀個福祉,亦能替個己造無邊之福報。雖創造之過程是無為,乃是於無為中,替自己有為之再無為而成就有為,利他又利己。
大成至聖先師 孔 降 82年11月20日 癸酉年十月初七日
大道天德呈吉祥 開創原由於平常
道場普化任心為 如是此番不一樣
天地萬物,人間之創造皆在於無為自然之過程,成其因乃道之自然,因而人間立於天地自有其肇因,乃在生生而不息,方能成就人類之延續。如此在人類之一生中有其特殊之使命,因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之初生即擔負使命而來。如此在一生中有者能一帆而風順,有者受苦受難而活,有者在平平凡凡(常常)之中而過,其間不論任何角色皆離不開其所擔負之責任與使命。因此在人生中何時能了結任務與使命,完成責任之所負,皆人所不能知也。
一家之開創,在於陰陽兩性之結合。陰之使命,乃在傳延人類之生息,陽之使命乃在保護此家之一切,能使受之而無憂,亦即以能達到和樂圓滿之境。如此生息之所關,亦能延績此家之命脈,而達至傳延之目的,因此只為此家一生所付出之心血,也就十分可觀。陰陽兩性之傳延也就能帶動社會之結合,如此在於天地之運轉,此皆自然而無為之道,亦即人類開創之縮影。如此在人之結合而成就國家社稷之欣欣向榮,而人類之傳延亦因此而綿綿不斷。人能合群,兩性之功亦大,因此人為天地人並列三才之原由亦在此。
人類因開創而成社會團體,此中即含有創造之能力,因在人類中,上古之清純,其間較無創造能力,因此上天演化,而人類亦因競爭而生出諸多創造之人才,此人才在其一生中亦因一生窮於研究開創,一而再,再而三探究,經過失敗中求教訓,失敗中檢討原因,有志者事竟成,因此帶動人類開創生活舒適之原動力,也因此造福了無邊之蒼生。如此在其一生中所受之苦難與折磨,也就比別人還要多,其雖苦但能在逆境成就個己,也成就蒼生,此為功德一樁,留於後代子孫福祉無窮盡。
天之演化至今,人類由無生之困苦,演繹至今之其舒適生活情景,可以說比先前帝王之家的享受有過之而無不及。此為現世蒼生厚福所致,亦因人類已進入科技時代,遠古所不能,今已容易了。因而在人間開創之過程中,這些功德者,有誰執其所研究發展之物品?而人皆在自然無為去行使,冀求能給後代子孫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空間,如此因開創而不執持,因創造而不為己,此等利人利己之德,即由此而生。
開創而不佔有,此為天地演化所贊同,若開創而執己有,即失演化之意義。由古至今曾經造就多少之功德者(創造之人才),但因由己家自傳而閉隱,致而所傳皆在於己家之利,難以公出,因此有很多因私傳而沒落,亦有良多因而已失傳而消聲匿跡,如此皆在不能公出而利社會所關。人類也就因此而失掉良多之機,現今之時勢已難同於往昔,能利眾也能利己,方是開創無為之道也。
南天文衡聖帝 降 82年11月27日 癸酉年十月十四日
南開大道渡迷痴 天德著作呈心池
文筆傳世皆教化 衡量功德真德持
聖示演化培心智 帝來濟眾主誠志
降堂普化共心處 詩曰萬緣自無始
天道演化之一切在於無中而生有,成其因於無之中已具成因,雖萬物之無乃在於此中,僅待緣而成就。如此在人間之演化,亦因無中而生有,有中而生長,長中而成大(壯),大(壯)中而至老,老之而漸枯,枯中而至滅,此為人之演化過程。由虛無飄渺中,雖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但在虛無中能成因,非無中而生有,因在無中只是待緣而至罷了。
人間之演化乃經過生、住、異、滅(成、住、壞、空)之過程,一切之因緣,非是由人所能掌握,亦非是由天所控禦,乃在自然而無為中去待緣而生,待緣而長。雖上天不能控禦自然生長之道,但能因人之行善與作惡而降禎祥與降災禍,此雖上蒼所能控禦,但亦因人之作為而有所改變。因此上天之演化,亦在此一環而成就蒼生之未來。如此在演化之過程中,能令上蒼所器重,乃於宗教道場之作為,能符合天心德澤自必有成因。
宗教道場本代天宣化之旨,因天之無語亦無言,乃藉人間宗教道場修持者之作為,成為道場之命脈。因此道場能提倡有關生命之原來,所能提供利於蒼生修持行善者,必因演化之過程增加了無數之功德,亦因利益蒼生,故為上蒼所樂見,乃在於能利蒼生行善修持有功者,其自能與仙佛同在,也是菩薩之行為。由此可知,代天宣化之過程,乃因人之行使能見端倪,此雖是藉蒼生渡蒼生,亦是演化過程之一環。如此演化之一環,必要能有仙佛心菩薩行,方能成就道場宣化之了結,因此道場與宗教,是離不開人間之關係。
道場之興盛,乃因主事者與學生之相關,因在代天宣化中,學生不能明瞭與未知之無明甚多,因此宗教主事者負有承先啟後之責。因後學者在於修持之路,往往會遇到挫折、橫逆,而阻擋了進道之精進心,故而此茫點若不突破,亦帶給後學者有一份失落感,相對的因此而阻礙人才之培植。眾生(學生)乃因無明與未知進入道場,因無明與未知難有長遠之成就,如此遇阻礙而失卻長進之機會,豈不令人惋惜?所之進入宗教有時必靠聖神仙佛指引盲點,有時亦要善智者的提攜,但能靠自己改變才是最重要,否則任由仙佛或善智之指引,而自己不思改變,任誰也動搖不了自己,因此在於指引與善改方面,蒼生要明白此為最主要的。
道場之演化,能有提供蒼生之資糧方能長遠,如果不能帶給蒼生有增進之資糧,則必無法長遠。因此如何將仙佛之教化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亦要蒼生(學生)去實際的體悟,方能將精進心長遠而持續,否則與日常生活脫節,此能長遠否?試想即知。天道演化乃無為,因此道場之演化在有為,如何於有為中成就無為,必看蒼生及道場主事者之作為而定;能創造、開創、演化必要配合各方面皆有共識,方能成就。否則何來創造與演化?實則蒼生即在演化之過程中而度過一生也。
南海古佛 降 82年12月4日 癸酉年十月廿一日
南化著作普大道 海上馳騁述天德
古詩雅賞共心識 佛理教化直心澈
創造之道是無為 開創本質利人類
演化過程合萬物 進化目的歸本位
天地萬物皆在演化之過程中,因時空之轉換故謂無常,因在無常中時而更迭形成累世中之一環。人因長久處於演化之環境中,不知生為何來,不欲生,今已生;不知死,因而已死,此非人類之所能祈求、自主與主導。所以人無法在希望中如願所求,心中必時感罣礙與不順遂。若能因人類之所求,而自主及主導,乃在於進化之目的,即是歸於本位,因人之源頭於無極上虛空中,能否歸返原本位,須看累世與今世之作為,方能達成。
進化之目的,乃於歸返原本位。若在現世能於演化之過程中經過了改造與精進,即能之至進化之初步階段。在人類因經過改造精進的作為,而形成一種心中至明階段,然此不過達成其原本位之先前開頭而已,離歸本位尚有一段很長之距離。如何能於現世中去作為,乃當務之急,人類有進化,方有創進之原動力,而創進之本質與目的,乃欲人類增進眾生之福祉。如果以宇宙開創之無為而論,人類因進化方能達至造福之目的。
道場之開創因適時導引眾生所需,故而立教條與戒律作為修持之依據。若道場之善眾能不以個己之修持為最終目的,而能以提攜眾生為共識,則能因修持而己達,且更能達及他人。如此因一人之提攜,形成眾人之成就,凡此之行為已超乎人類之作為,已能達至菩薩行、仙佛心。那麼個人之成就即不受因果之束縛,其因乃能成己利人;唯此雖不受因果束縛,但在人間之修持上,時常落於受境而轉,導致易落因果中。故而能長遠保持菩薩心仙佛行,方不受困果之束縛,即能解脫。
道場與現世之環境中,因開創之人時而執持道場,視此現世環境為我創造,時常受執而不放,因此在利他之行為上已成固化,縱使能成就道場之因緣,仍無法長久,因在開創之中欲成就其德業,必要能開創而不執有,否則能長遠而不悖乎?執開創為己有,僅是短暫之曇花一現而已。綜觀歷代之道場,能長存者皆在於創造而不執持,開創而不佔有,方是長遠之道也。
進化之目的乃欲眾生之福祉能提昇,在提昇中去探求心中之原本。如此在於探求中,會生出諸多之困惑與迷茫,即要眾生能點燃心中之光明,回復清寧之本性,再以此能同天地相接而達成回歸之目的。否則不能將心中之光明點燃,何來達至清寧之本性?欲回歸本位,則如登天之難也。必在累世中打滾而已,因此進化之目的無非將心靈歸至清淨無為之境界。
九天司命真君 降 82年12月17日 癸酉年十月廿八日
九重天地開無極 天德大道有正氣
司職人間煙火生 命中無時莫求倚
真道無私學真基 君子之治開世迷
降堂闡述無常論 詩言渡眾闡真理
人間之進化,因有人方能成就欣欣向榮,因此在萬物中,人間之一切因進化而造就,人之中若沒有進化必成退步,亦即守舊,若以保守,必難成進化,因此在人之一生中,進化是人必要俱備的;但此進化之過程,必依於無常之過程。人從出娘胎,必經過進化之階段,因此進化中必有無常之存在,每一環節與時段都在無常中,故而無常方能造就進化(步),兩者相存相倚。
人離娘胎後,必經過哺乳撫養,牙牙學語,及長由教育中明白生存及為人之道,進而由學習中,漸漸進入社會每一階段,這就是一個轉化之過程。而在過程中,每一時段皆不同,因此人生就像一齣戲,每日皆在上演,而每一個環節也絕不相同,縱使能類似已很不容易了,所以在人生中,無常必時時圍繞著我們的四周。舉例:大道上之車流,每一時段皆一環節,經過了此紅綠燈,前方所轉換又是另一個環節(結)與空間在等待著,如此一條路駛來,何者能類似所見之人事物呢?實則皆不同。因此在人生中,時時有狀況出於眼前,轉換之時空亦不同。若早上八點出發十點到目的地,雖道路相同其間所經過的人、事、物景觀皆不同,正是人生如演戲,欲達到目的地,只在如何演好自己而已。
再例:每日清晨所食之物,經過烹飪,每人所求口味不同,有人喜素食,有人喜葷食,其間對個人所喜愛之角度差異亦各有別,有人喜食清淡食物,有人非來個肉食不可。因而一日所食其間,若早晨能較清淡,也可以帶給一日有較清新之頭腦,思考力亦較敏銳,若肉食較多,清晨至翌日思考力較遲鈍。因此在食之方面,清晨若能以淡食,必能給自己有個思考清新之頭腦。
清新之思考亦能帶給自己無窮之福澤。因人在無常中,時而錯失諸多之良機,若有清新寧靜之思考力,也能替自己帶來很多方便。人間在無常中,由於時時轉換四周之環境,即像一齣戲之上演,每個人皆是主角,每人也是配角,生、旦、淨、末、丑,端視每人扮演之角色,能帶給大眾歡愉和樂或傷感不悅,全都給予自己有個演出之機會。眾生觀螢光幕上所扮演之角色,皆時時在變,時時不同,一齣戲有時分成好幾段章回之演出,細思有那一時段能相同呢?若將原版帶重新再播放一次,方能相同,否則能類似已是難能可貴了,但因所播放時段不同,人事物皆不同,時間亦不同,如此已是無常之過往了。
無常之過往,因人之一生時時在替自己鑽營,替自己打算,人即是如此之作為,能說人是自私嗎?人之私因有公,若真是太「私」,那天理即能替其造大「公」。人生之作為即是如此,因此在無常中,何時歸返那即是一齣戲之結束,試問世人:一齣戲之結束時,留給後人之評斷是什麼?即要觀現世所作所為而論,人皆不願留給世人一番不好之評斷,要言之,能以己利而利人,方能名留千古也。
清水祖師 降 82年12月18日 癸酉年十一月初六日
清心如水性安寧 水中無垢靈自清
祖傳德訓培根本 師言變化復清明
人生於世,乃時間與空間相互交錯而成,在人生上,因有時間之流程,才能造就空間之存在。人生若無時間之到臨,則沒有因緣和合之造就,所之在於人一生中,若無時間與空間之結合,則一切之因緣必無法成立。因時間與空間方能成就,所以人必在時空中有不停之變化,否則在停頓中,則一切無法開創。
因緣法則是由時間加空間方能達成,如此人必處在不斷之變化中,由變化方有創進。而變化之過程,乃流待因緣法則之降臨,故而若無時空之造就,絕無法達成因緣。舉一例:如人之一生中有年月日時,與人相約定於何時何日何月何年何地點,此約定於時間來臨時方赴約。又因時間已定,地點則是空間之選擇,兩者相加,即時間加空間方能達成。此約定其間尚還有交通運輸工具之促成,方能抵達目的地,否則必難成就此相約之人、事、物。時間加空間,如此方能造就因緣之誕生,亦即時間加空間方能生出因緣也。
再舉一例:以本堂之扶鸞與濟世之作為,亦有定出年月日時之時間,而地點則在於行善堂之一樓主席殿,若是在二樓無極殿是否可以?亦可也!此乃空間加上諸賢生之參與,以及仙佛之降臨,正在進行天書與濟世利人之作為,如此人、事、物加仙佛,合成普化之一環,若無時間加空間加諸賢生與仙佛,能成就此濟世著書之神聖工作否?難也!因有時間加空間加上諸賢生以交通運輸工具,方能促成此善因緣,如此在於時間加空間中,因能達成所欲求與相約之作為,人生也就是因此而代代傳延了。
又因在此時空中,由夜間七時卅分起,時間一分分的經遇,此為時間之不停留。因在第一段至今已過了卅分鐘,雖人、事、物地點皆相同,但時間已不同了。如此在空間相同中所成就已不是七時卅分之第一段文章了。待至整篇之著作完成,又是另一時段之流程,因此雖空間相似,時間已不同了。又上回扶鸞著作之時間與空間而言,空間相同,時間相同,但又是一星期之轉換,而且仙佛也不同;待至下回時間空間又相同,但已是一星期之轉換了,因此仙佛又不同。人生即是如此,縱能類似也已事過境遷了。
人皆在無常中度過時空之轉變,故於人生中各有不同之遭遇。古云:「恨命莫怨天。」因人在命運中時常遇到挫折與不如意之事,此段時間必因人之作為無明與未知,怨尤與過錯,才造成不如意與挫折加諸身上,雖稱不如意,但在不如意中能以過往作為借鏡而不再犯,於下次之時空與事物來臨前,先作一番修正,則自然而然的不會重蹈覆轍。因此縱有橫逆之來臨,有時以反方向(面)更能成就眾生,不為說也是一項逆增上緣之激發。若一味給予順境降臨,在人之劣根性習慣下,便時常會迷失了自己,也因順境而讓眾生增加造罪業之機會。所以逆境之來臨,以修持者而言最是能成就的了。時下眾生觀點多有不同,必看眾生以何角度去作衡量了。
時也、命也、運也,此乃世人常聽聞,而三者之關係,實不可分,因時間加空間之結合方能成就因緣。是故若無時、命、運三者之配合,必難有成就,也因此在人之善惡因緣中,若能以靜慮心思去體會、省修,必能因人之思考加善心的驅使,使自己能於警惕中去行持,以明瞭(經驗)去作為,如此更能開啟人生光明之大路。願蒼生皆能體悟大道之天德-即是以橫逆成就蒼生,若不經過一番之磨練加考驗,如何能達於更高之境界?是的,世人果若太容易得之,必因太容易得而不善加珍惜,那豈不是與大道自然之運轉相違悖。如佛言:「淘沙始見金」,望蒼生不但能珍惜當前自己所能擁有的,還要努力開創未來之幸福,更要造就世人之福祉也。
北極玄天上帝 降 82年12月25日 癸酉年十一月十三日
北極佈化拯迷黎 玄天教化有正氣
上帝著作大道論 降詩提說天德期
無常變化之流程 相對陰陽是平衡
因緣和合為媒介 時空旋轉不留停
無常變化之中,因人於世上之生活,時刻不停的與時空之旋轉。有者在於時空之流程中有諸多之變化,而在此每一個環節之轉換中,人人都在陰陽之相對中相互對立,如此才能成就一切。
人即是在對立中成就因緣,若只有時空之旋轉而無因緣之促成,必難成就任何事務。因而在人之一生中,因緣和合是為最重要之一環,果若因緣促成無機會,即沒有因果定論。所以在人之一生中,因緣和合是成就與造就甘、苦、酸、甜、鹹、澀之過程,亦即是業障來臨與考磨之前導,僅是因緣和合之開端而已,然而因緣之開端亦是成因之關鍵,其後則是果之成熟。唯距果之成熟中還有成就之過程,是好是壞,尚難下定論;有時一件事務之來臨,看似惡(壞)果,但在於人之作為中,若以善德心去行使去造就,以感恩心去完成,看似惡(壞)果之來臨,其後果則能得到相反之善緣(果);有時看似善(好)因,但在人之作為中,以不知情,互相猜忌與惡毒心去行使去作為,有時善果(因)亦會變成惡因惡果。如此好事壞事,好因壞因,必看人之作為與應對而論-好未必是好,壞未必是壞也。
好因好緣、壞因壞緣之成就,乃在於人之作為。因此如何去完成而造就善德因緣,其方法在於能多親近寺廟、宮堂及善德智識之前賢,請其給予開導或蒙諸天仙佛之加持普照。世人皆有趨吉避凶之本能,善喜吉祥,棄惡避禍,乃人之本能(經驗)中已具備如此觀念,甚且此觀念根深而牢不可拔。有時遇惡運凶禍來臨時,必至寺廟、宮、堂求取解厄之方法,若平日有積善德功果者,必能早日脫離苦厄,若無善德因緣,又加上不明事理,必盲而不知所措,造成心急亂投藥(醫)之現象。以致引發了一連串之苦厄來磨,一樁接一樁之考磨,其心志有時是自己固化頑冥難悟所致。因此在考磨之過程中即比別人來得更多,來得更甚,時常自造新殃而不自知,如此真是可憐之眾生。
時光之流程一刻不留停,在於考磨之過程,有時會對仙佛產生不信任感,有時會受考程而退志。尤以道場之修子,因不明事理加上個己固化所致,在於其間因不明事理,又無善德因緣來培植,以致時空之流程,必較長遠,亦即是考之過程較長,磨之流轉較久。因此在人生中時空之旋轉一瞬,即過了很多環節。在於考磨過程中,總覺甘甜順境較短,而感嘆一生中即常在苦厄中渡過,在現世就難以了脫。人在現世中時空縮短了距離,也縮短(接近)了現世報應之因緣過程。所以人之一生中,能有多久是處於酸、甜、甘、鹹、澀中,必看用何種心態去處世去完成它了。
無常之變化,時時而不同,因而流程中亦是每分每秒都不同。綜觀現世車禍之發生,亦在於分秒中產生,若能受仙佛濟渡必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逢凶化吉。因此時光之過往,亦在如此短瞬間成就因緣,也就是人之一生在時空之轉換而已,若因緣難遇則事務能發生否?不也!因此欲把握人生之方向,當下即能成熟,也就是人生之心態轉換而已。若能放得下、看得開,人生即可在歷史之過程中,留下見證之一頁。轉瞬之時空能為個己停留否?難也!因在轉瞬之空間中,時光必然難停亦捉摸不著。當須把握人生作好自己一生之預測(準備),如此方向才不會偏離。
濟公活佛 降 83年1月1日 癸酉年十一月廿日
濟世公心貫宇宙 公德不為天心愁
活潑人間皆相對 佛心德憫本內求
宇宙萬物乃在陰陽相對中而立,處於相對中且相對而平衡,因在萬物中之一切,有陰陽方能成就萬物。若無在陰陽相對中,必難達成生生不息之傳延,因在傳延中,方能造就輪迴之生息也。
天宿星辰因有太陽、有月亮之光熱照耀,方能造就地球人類,給予大地欣欣向榮之機。白天有日辰之照,方能達到成長之目的,若無日辰之照射,宇宙萬物必處於陰暗昏沈,而無生息之機。故而萬物必以日辰之照耀,方能促使其成長之空間,如此在於日辰之所賜,必為人類與萬物之需。又若在人生中若無日辰,必處於沈悶而無生機,自然也無光明之顯現。因而在萬物中,因有日辰之所照,方能帶給人世間之一切有成就長進之空間。
日辰之照謂之光明世界,月辰之照謂之陰盛世界。若僅有日辰之照耀,萬物在於動中必難有靜止之時侯,也難有休息之時,此必無法持恆而達於平衡,所之日辰謂陽盛(光明),月辰謂陰盛(黑暗),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方能恆常生機。以日辰而言,白天之運轉謂之動之極(陽盛),動極必反而成陰,由陰而漸至陰盛(極),以陰極為人生萬物靜止之運轉,在靜中雖不見轉,但在宇宙空間而言,時刻一一而過,如此乃陰盛而靜,非不動,亦非靜止,祇在於非人類肉眼及感覺之不到而已。
陰盛亦在人類與萬物動之極而休止,如此在人生中,若一味工作而無休息時間,勢必無法負荷,故當有陰盛方能給人類與萬物有休息之空間。若人類萬物中只知一味工作(動)而無休息(靜止)之機,必成爭端之不平世界。所以陰盛是給予人類與萬物,有充電與休息思考之空間,來迎接明日挑戰與生息。易言之,如此在陰盛之來臨,正是給予眾生再出發之生命契機也。
萬物之相對有男(陽)必有女(陰),兩者為生息傳延之命脈,若無相對陰陽必因孤陽或孤陰而難以成長。但在陰陽中若能以相生之契機替萬物造福,必給予眾生中有更豐富長成之空間。若無給予萬物生存進步之養份,必在於保守而無法進化,所以人生是在一連串不停之創造與流傳過程中而成就。綜觀人類萬物開創史蹟而論,因有人類之陰女陽男,方能促成生長舒適之環境。尤以現今人類生活最舒適、遠古所不能,今已能達成,上古所沒有,今已在眼前,如此不能不謂現今眾生之厚福,更應善加珍惜,方是為人之道。
眾生之厚福在此世顯現,但仍有一些小瑕疵、謬論所在,如此不能替自己造福,反而給予眾生留下不良之榜樣。人身難得生於世,必要能珍惜有生之年,有時若苦難較多考磨較深,但若能以反面之觀察去體會,對磨難與橫逆之來臨以感恩心去克服,必會在完成中增加人身之歷練,也給予自己有成長之經驗,如此何樂而不為?果若一味以現世難捱、難過而思,恐難再造就人身。試思他國尚有諸多食不著物,衣無蔽體之困境,如此反思能生於蓬萊仙島之眾生,遠比他國及神州眾生還來得有厚福,豈可輕言輕身自盡,須知身亡之後因壽年未終,尚須監禁枉死城,受苦受難至壽已盡為止,此境遠比現世之苦還難捱百倍,而非是一死百了可解脫,此點訛傳謬論,確應糾正,俾免屆時後悔已難再復人身,受苦難遙遙無止期。
虛空上人 降 82年1月8日 癸酉年十一月廿七日
虛實人生貫宇宙 空轉世間倍心儔
上德由己任心為 人間著作平衡就
宇宙之形成乃虛空之空間,方有其成因與環境。在宇宙而言,人間地球生存之空間乃滄海之一粟而已。因人間生存之空間由萬物陰陽相生相成而成就世界,乃在於生活之空間有絕對之相對,陰陽中方能成就世界,而造就人間生存之空間。因此,在於陰陽兩極中,若無相對即無平衡。故言世界之基準點在於守中而已,若平衡之不足,必成為偏悖一方,在偏之一方而論,必難有陰陽消長之論。
相對之過程乃在於人世間方有用之,若以宇宙空間而言,必不因此具備相對之關連。在宇宙之他方世界,因無相對,故能跳出三界之外,若於三界之內,則仍屬陰陽兩極之開端而已,然此陰陽兩極之相對必互以相生相長,難以相剋相互而成。如人世間與冥界之相對而言,人世間乃在於有日辰之照耀,有月辰之來臨,兩者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現今世界。以冥界而言,雖亦有日辰之分,但在日辰所照耀不足之處即成陰之界,若以陽間與陰界,則必是相對而提論,所以最終必以成就陽間改造陰界。故而有三界普渡之說,也就是三曹普渡之總關鍵即在此。
陰陽相對之平衡點即在於守中,而守中之要旨,亦即不偏悖一方,如此互相消長之過程,即可避免物極必反之道理。守中之本義,乃欲眾生能以物極必反之理,作為修持之準則,以準則作為圭臬,方能達於守中之本義。也就是能脫離三度空間,亦在三度空間之根本上作一了斷,如此在了斷中必能脫出輪迥之苦磨。但在眾生中,因日常所觀皆不出相對而難以平衡,也就是不知足、不感恩,不知人生之業障即由日常所作所為而成,故難以了脫困厄之磨,橫逆之阻,難以脫離業障之梏桎,也就時常在輪迴中打滾。
平衡之準則,即要眾生明白物極必反之理,亦是在於日常中行一日之生滅,也就是以一日之生滅作為標準。何人能脫離一日之生滅,其人必能把心放下,而不知日夜陰陽之存在。然眾生皆在於陰陽存在中,鮮有脫離之跳板,故而時時在相對中,難立於人生之守中。因此不管修持與不修持,倘能將心境寄託於守中點,必不偏悖任何一方,也就能脫離三度空間而達至另一境界之成就。
平衡之基準,乃在於不偏悖任何之一方而已,因此人能平衡生活,定能時時知足時時創進。若只知知足而不知創進,那麼欲達至守中點,真是比登天還難!而平衡之本質,即是能以知足加創進,方能於現世中有成就之機會,否則僅知足不創進,必成守舊而非守中。守中必要創進方能達至,因此修持之最高境界,則是「開悟」。開悟之過程,要能明理能覺悟,「菩薩稱為覺有情」(覺悟情)。因此守中之要義,是欲眾生先「開悟」而後「覺有情」,即是菩薩之行持,要將本身之原性(佛)彰顯。眾生必以明理修持實行而成覺有情,進而達至佛性世界,如此眾生則不是眾生,已是佛體的了。在此之過程若不經覺有情(覺悟情)之修持而能達至佛性世界,則是胡亂瞎說而已。因此人生不論修持任何宗教皆可,僅在於明理與修持實際的了脫,人世間覺有情(菩薩行)欲達佛性世界,則是按步就班,一步一步而往上行走了。
南宮孚佑帝君 降 83年1月15日 癸酉年十二月四日
南宮啟化天書著 孚佑大地德臻主
帝君降來論眼色 降詩勉示賢生殊
眾生於世每日所見之一切,皆在於眼所觀而達成行動之目標,因此在眼所能觀之一切皆離不開人生之因緣。而因緣之造就也就難脫含因之成分,因此在第一識(眼觀色)所觀則為人生之第一步也。
每日一天之開始,第一個動作,必將兩眼睜開而看世界,一切之作為也就離不開眼色所觀。然而在於眼所能視之範圍內,必因個己之因由而造就一日之開始,因此在一日之初發前,一切之初始必因眼能觀視而定。眼所不能觀之緣,則於一日之後來才形成當日之緣由(因),因此在緣因之形成與初動中,若無眼所見,也不能達成因緣和合之目的。故而一日之初緣中,若不經眼所觀,其緣要成果則恐難也。因而在於人生之第一識中,若不明瞭修持之過程與無修持之人,皆同人生第一識,由眼所觀乃成因緣和合之原動力。
世人皆喜好艷麗美好之一切,而厭惡不良雜亂之陋色,然而良與否皆不能脫離人生之過程。人生之一切皆在於好與惡之分野,因此在相對中,其難有平衡之守中-即離不開相對陰陽之準則。在眼之觀而言,眼為人生之初動原由,人生若無經過眼之所視,好與惡之分別必不成立。因此一切之因緣必須透過眼所觀,方能再進一步而有所行動,否則必難成立。而人生中若以盲者不見(視障),其觀視之一切則無,故其造罪之機會也就相對之減少,但不因盲(視障)而將眾生皆矇眼,如此人生何來創進之機會?所以有眼之所觀,方能將世界造就成美好而圓滿。
眼亦喜優美艷麗,如此在於優美艷麗之色中,人生必因喜好而加速行動之原由,而艷麗優美之本質,必透過眼視而達成。世人之喜好不一,因此在人所能觀之眼色作用中,會因各人之喜好而加以創進,最後必將不美與灰暗之色澤摒棄,此因創進改造而成眼所喜好之色澤,然而眼之功能,在於視覺當中,必為人之前鋒,其前鋒雖不必衝鋒陷陣,但在人身中,卻為人生生存之第一要件。是故,在人生中必以眼為靈魂之窗,其所承受之功用,則是人生本質之原始要件。
眼觀色為第一識,其後因眼所觀而傳至大腦,經由大腦思考而指揮其他相關之功能作用。在人之一生中,因有眼視而生出人與人之因緣。然於眼視所具備之角色中,以古云「非禮莫視」,必因眼之功用而達成造罪與造福之原由,因此,在古訓中即要能將眼觀用於正當,不視邪色,因在人之原由初動中,因眼視而成就一切,但在六識中,因透過眼視而傳至意念之中,故分判人間善與惡,美與醜,因此在人生中若能善加利用眼視,即是造就人生幸福之開端。以現今而言,若無眼之觀色,仙佛降臨(鸞)其文章能成篇否?不也!因此眼所觀之功用即要世人能多看善書經典,多閱利己利眾之書籍,貫通運用,如此能多聞達理成己智慧、擴展視野,更能利世助人。
眼之功用,在人身中所擔負之角色相當重要,若無眼,世界則成黑暗,不見光明之來臨。眼之功用即是光明之前導,因此在人身中若不善加珍惜,必帶給自己無窮之煩惱。又倘若眼有任何之疏失,也必給自己添加煩惱與苦楚。所以眼因人之動,方能成就一切因緣之初始,至此人身所具備之第一識已足,否則人生必處於黑暗之中不見光明,因而眼有光明之神的稱謂。人身若不以光明世界,必陷入黑暗之中,因此欲光明欲黑暗,則由眾生自己抉擇也。
漢鍾離仙翁 降 83年1月22日 癸酉年十二月十一日
漢室江山惟德致 鍾毓山林清新池
離境幻化提耳聲 大道天德化迷痴
人間在生存之條件中,必要能引眼觀色、耳聞聲,方有立足於人世間,才不會因失兩福而成體漏之人,體漏者乃前因所促成。人若無耳聞聲之功能,必在於福報中減少了兩個福份。唯人之不能具足兩福份,雖在人世間即無法聽聞美妙之音樂,但在人世間也相對少聞不悅之言語。所以人生中若不具足耳聞聲之福份(耳根清淨),也能減少與人爭端之機會也。
因有眼觀色,方能促成色彩,而形成繽紛亮麗彩色之世界,因有色彩而形成彩虹之本樣。世間必因色之形成,才有五花八門推陳出新的創研,因而眼的能觀僅是色彩與物品而已,其功能僅具備人生六識之一識,所以人須有雙耳,方能達成耳聞之原動。在人因有耳之聞聲,也能給予自己一種警惕。而聲之促成,在人所能承受之音量有其限制,非無可限量之聲響,必要在人所能忍受之範圍內。如打雷爆炸之聲響,若近於咫尺之時,其所負載之音量,必是人所不能忍受,若其聲響在於遠方,其所能接受又是另一番處境。人之音量負荷確有極限,否則過於太大之聲響,必會造成人之耳膜震破而無法負載,因此人會因聲響之大小而調整適應之能力,以此促成人耳的功用,達其人生所用之效能。
耳識在人之一身中具有重大之功效。因人之聲音在正前方遠處時,所顯動僅能觀其口動與唇之啟閉而已,無法傳達音量,而耳之功能因有音量之波動,由音量而傳至四周,對方即能具備接收之功能,因此能與人之講話而達成溝通管道之功用,也因此具備如何接收與回應之效能。在人而言,若其耳之功能不顯,必因有重大之耳疾,方失去效用。現今之人因拜時代科技所賜,耳疾之病亦能藉助其他器材,補助回復耳之功能。因此在人之一生中,若具有健全之雙耳功能,亦是福份之一樁。在耳之功能中,人皆具備此福份;若無具此福份者,也可藉助現今科技文明補其不足,實是現今人之一大福音,一大厚福所致。
耳聞聲在六識中,因有眼觀色而促成,亦因其他之功能相促成,所以在於人之身體上,必具有接收之效益。人若於眼之觀色而不傳達至耳,如此僅在於人之身體功能上各自為政,則其人必不具備意識之傳導誘因,因人之身體必須透過眼觀色而傳至意識(大腦),因此人之身體,若其他之功能不彰顯配合,其人在世上必難圓滿幸福。此即因人身之功能各自為政無法密切配合,其人必遭缺陷之苦而受折磨,如此人之耳能聞聲響,乃能成就人生之正常生活。一般而言人在生活中,較喜歡聞悅耳之音,因而喜好聽聞別人給予稱讚與好言,人也趨向好拍馬屁,所以音之於人生中盡皆不同,對自己有利之言辭盡皆喜歡,唯較不喜別人對個己之批評與責備,此在所好與厭惡中,人即因聲之促成人生因緣接收程度,亦即成就善惡因緣之第二開端。
人之於世上所具備的身體,必要其身體之各部功能密切配合,方能達至目標與作為,因而在人之第二識上,其雖具備接收功能,若不經大腦(意識)之分判,必因在功能上僅具備接收之效益而已,而無傳達之功用,因此在於人之身體上有其功效之各部,必因耳之聞聲響,方能傳送至意識中。而大腦之功用亦能分別其所接收是否有利於自己,若他人能以其規勸而傳至耳中,必因人之意念中去分判是否接收與摒棄之別。在人之一生中,若耳常聞善音,勢將摒棄不良之誘因,亦常聞善良之音而改變其不良之含因。如此耳之功能亦能因人之選擇,而成就今世之效益,也就能成就今生。
耳之聞聲於人生中具有其成因之原來。人之成因若具備不善之含因,經耳之傳導亦能摒棄而不接收,如此在人之一生中,亦能減少過錯與造業之機會。觀現今之耳聾者,其能造罪之機也就減少。因此人若能將不良之言辭不接收,或接收後左耳進右耳出則成馬耳東風,此亦可減少造罪之機緣;但對於良善與有利之言詞,必要善加利用,此能因改變接收之程度而利己利他,成為善智有用之功能,否則聞他人投予不利不善之言詞後即暴跳如雷,此舉個己難以忍受,他人亦難以接受。故而耳聞之功能,宜應多接收善德智識,充實個己而利己利他,方是人所具備之條件也。
張果老仙翁 降 83年1月29日 癸酉年十二月十八日
張燈結彩氣象新 果若功德福自臨
老師訓題鼻香論 道德重整心自清
人之身體各部在生存中,有其重要之功能。人生若無身體支撐,必無法達成因緣和合,因此在人之顏面上各不相同,有人得善相,有人得惡相,有人得良相,有人得劣相,略看下各人之面目相同者很多,但經仔細的觀察後,每個人之面相絕不相同。在人之面上有眼、耳、鼻、口,方能構成人之顏面,而在面上之分別有英俊、有厚實、有端莊、有陰險、有凶惡……等等,如此多類之面相,皆因人有七孔,方能成為人之相貌。相貌之於人雖屬先天所帶來而無法更改,但仍能以後天之德業慧性來改變其不良之相貌,而欲改變與否乃在人之一念作為而定。
鼻之在人相貌上,有其正中之功效。因人有鼻,故能於世界上去聞嗅分判,此乃其他器官所不具備之功用。因而鼻之好壞,亦能定其一生,若鼻之優良,必能有錦繡之前程,若鼻之不正(不良)其人前程堪憂。在人之鼻上,因有主導人生之作用,若人之一生中受鼻之蔭,必能帶給人生光明與歡樂。其受鼻蔭不是此生之所為,乃前世累積而成,有時因人之作為,而得鼻正且豐,更能聚財。現今科技雖能更改先天不良之鼻型,但在於氣色與相貌之輪廓,則無法長遠造就而不變,此皆與生具來上蒼所賜,而非用科技所能移轉,因此在人之先天與後天上,兩者皆須具備。若不良之相貌,再加上氣色不佳,即能看出其人此時必遭逢困厄橫逆所阻,如此不必言其他,僅觀氣色即能明瞭。足見鼻之正歪與面之氣色,絕非現今科技能更改變化的。因鼻在人之相貌上,正是主導其人之一生福祿壽考之關鍵。
人之相貌與先天有關,但在鼻之功能中,因鼻能聞能嗅,故能給予個己好與壞的選擇。香之氣味臭之氣味,兩者之間相距甚遠,因人鼻具有通氣之功用,若鼻受阻塞,其思考能力必差。另鼻之主要功能亦是防止細菌感染,及具通暢之關。人若鼻塞,在生活中雖不會造成很大之疾痛,但間接的影響了人之思考與頭腦清新與否,所以鼻能通暢,在人之生存中具備了最主要之功能。人若不用鼻而改以口呼吸,必難阻擋細茵及他物侵入,極易造成人生他疾,因此鼻之功用相當重要,不容輕視。若鼻息止,呼吸即刻不來,俗諺:「懶惰喘氣,即是死屍一具」。因此鼻之呼出吸入,在人之生存中,是不能有一時之欠缺也。
鼻之聞香臭,因個人感受不同。有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有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皆被薰染而不知,此點即如宗教教化,剛入道門來時,滿心歡愉,熱心騰騰,一段時間後,慢慢瞭解宗教之初(粗)意,即生出懶散之心態,其原來之初心、熱心即消失了。簡言之,在入宗教一段時期後即原形畢露,難有精進心,原先之初心、熱心也就早已不見蹤影,果若更加不知精進、不思考,而形成人云亦云,將造下口業與業因(障),如此必因宗教教化之不足,難以轉化其回復先前之初心與熱心了。
固然鼻主導人之一生,但在宗教中,若因不知而造罪,罪尚可轉化,若明知故犯,其罪比他人罪加一等,此點望現世之宗教修子能謹記在心。入宗教是要能將自己之不明而轉化成智慧,方能因入宗教而有其功用,否則造罪而不知,表面看似修持,其結果則背道而馳,原本可上天堂之人才,遽而變成入地獄之種籽,鼻之一息不來,雙腳一蹬,即是無常來訪(到),其一生也就結束了。人之鼻息,乃空氣所給予,個自身體須好自珍重,方能成就有用之人生,若人能善加保持鼻之暢通,即擁有清新之頭腦及思考能力。在此歲末之際,新春將屆之時,望世人皆有光明燦爛之前途。
今夜辛苦諸賢生。歲末感言-知恩、惜福加實踐,修道無他,實行即是。
藍采和仙翁 降 83年2月26日 甲戌年正月十七日
藍籃功果自心為 采采素齋心香會
和衷共濟為普化 仙翁著作話舌味
人生於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有損,應善加珍視,尤是口之能言善道,更宜慎言重視口德。除此外口主在能食,才能維持身體作為有用之軀,達成保養身體之原動力,本身若不善加珍惜保養,此身即無法在人之生存中保有一個清靜之個體。然人處於五濁惡世中,若不慎選食物,一味胡亂飲食,亦會帶給個己之身體,由健康而變成不健康。因此,在於食物之增減與選擇方面,味覺可稱相當重要。
口之能言,以舌之動為主導。在舌之本身中,若將舌割去,即無言語之初動,因此一切禍福皆在於舌之啟動與閉阻之中。舌之本身能嚐萬味,亦能創造利己之動,實則舌之本源,即是欲要蒼生能以言語教化眾生。舌之啟動中能言好言,亦能言惡語,因此在人之一念中,能導正與歪,而正與歪兩者未發前,正是人之本初無變化之處。個人之一念中,能造就善德惡因,即是此人之本來。由舌(口)之啟動,方能造就善惡因緣,因此人其本身,乃是由個己之因緣加上外緣而造就社會。
舌能嚐萬味,因此一切之食物,由口舌之動以齒嚼成元素,再經由食道送至胃加以消化,轉化成養份而滋潤全身,及對不適身體之不良穢物加以排泄。舌之啟動,若不經由口,必難以就齒之動,亦即無法達成食物之進入。但若僅只於口之動而舌無動,亦無法將其酸甜苦辣之味而成細嚼之本源。食物經由口至舌一切之研動,即在分別酸甜苦辣之原味,也就是以個人之理想(喜好)加以烹飪而成佳餚,就憑個人之喜好而食之。因此,有諸多口味讓眾生去選擇,以個人之喜好為主,若烹飪不理想,口味不佳,即難入嚥,因而舌之所好中,乃能烹飪各種佳味,必給人一種心動欲食之喜好感,亦即色、香、味俱全。貴堂此次法會烹飪之菜色中,雖不算上乘,但在美味色香中,已能達至一種佳餚之境。其在素筵之主掌,由各位賢生之努力,給予善信大德香味猶存之滿意感。因此在素筵之準備中,尤以諸賢生之努力,方有今日行善法會之功德圓滿也。
品嚐素齋在現今時代裡,已是日趨普遍之事。觀之現今素食餐廳、自助餐廳之林立,加以素齋材料廣泛,實可稱為比葷菜還來得豐富。現今時代轉變,尤以科技之發達,人類之口味、色澤、造形十分講究,且佳餚源源不斷推陳出新,可謂眾生之福,亦即拜時代所賜。綜觀現今葷菜中的食物,素菜也能仿其形狀加以改良,尤以口味之佳更是一流,僅在物品之葷中減少其腥味而已,因而現今之眾生,實不可多言的深厚福份。然在修行之過程中能入宗教者,還是少的可憐。上蒼欲度原靈歸返,化萬物給予眾生食用,即在讓眾生減少口業之造作;而化素齋給予食用,主在於減少殺生之過程,改以素齋而生。如此之豐富佳餚若不善加利用,真是令上蒼感嘆!願眾生以減少殺生而改素齋(筵)之食用,才為上蒼所盼也。
口動舌根啟,加以齒之互動,而成生命之元素。在口之動中,若舌之不跟,即無法達成業因之造就,所以,眾生勿以口舌之利而逞一時之快加以害他人。實則口業之造成,僅在一念間,善惡即由此分判。人之一生中若以口舌之利,能利己也能利眾,也能給予自己有成就之機會,反之一味逞口舌之利而害他人(眾生),此舉屬天地不容。在人之善惡因緣中,若減少口業之造罪,必能給予成就之機會,因此在人之一生中,若不將此口舌加以節制,將使自己更加有造罪之機會,也給自己往後留下一片黑暗之來臨。口能言舌能動,即要蒼生善加運用一己有用之善德本能,造就自己也造就別人。綜觀現代之宗教中,講堂之師資,即在於培養口德之造就,能以口舌口德廣渡眾生,方是口舌口德之本來,亦即要蒼生以利己利他之言詞,加以度化眾生回歸,才是人生之源本也。
口舌是身體五官之一,缺一不可,若能善加利用不為己之享樂,而造就人之身體,即是有用之軀,否則讓此身體造罪,則此身必處於黑暗之未來。現今時代時遷法亦遷,若能以個己有用之軀體,在數拾寒暑中加以利用,作為代天宣化之資本,一來度眾,二來度己,即能給予口舌口德之造就,否則口舌口惡(禍從口出)即將自己推下萬丈之深淵。口舌口德口舌口惡之分別即在此,望眾生能多言好語,多講好話,多行好事,多作好德,必能成就自己,也成就眾生,如此即是離開不良因緣之第一步,加以好心、好念、好相、好口、好言,即能達成回歸之初原了。
李鐵拐仙翁 降 83年3月5日 甲戌年正月廿四日
李子滿地遍桃花 鐵樹銀樣任年華
拐通天道身觸覺 仙翁降來闡真話
人之身體因有面首,故而五官能分明,在於五官中,僅次於面龐之輪廓而已。一個人如果僅是面龐(首)而無身軀,其能生存否?不也!因此在人之面首上,必加以身體之支撐,才能成就一個人之根本,在人之根本上,必使兩者相互接合,才有造就身軀之本來。
面之首主導人身之功用,但此必須透過身體,方能有成就因緣之機會,否則若不經過身體之動,必難有相互之因緣。因此人之本身能具備五官端正,身體四肢健全者,實為有福之人。現世間因緣中,人有些微恙之遺憾,於此無法具足完整之身軀,因此也就成為有缺陷之人(殘障)。唯此不完整軀體之人,或其身體比正常人少了一些手足(器官),所以在生存上也就比健全之人還要付出更多心力,其因在前世有所虧欠,今世方有不健全之軀體。現今有缺陷者也比往昔還具福報,往昔不健全者其生存在於黑暗之角落,受人冷落嘲諷,因而其心智亦較欠缺樂觀開朗,由於現今時代能用科技之文明加以改造,趨使人生面向光明(完整)之前途,而不再躲到黑暗角落受人冷嘲熱諷了。
現今不健全者,因科技加以改造,形成殘而不廢,有時比健全者,來得更出人頭地,此皆在於心智上之轉化,相對地,付出的也比別人而來得辛苦,來得更多。人在於今世不知前世所作所為,為何如此這般比別人少了一些器官組織,但人若不因殘缺而頹志喪氣,仍堅定信心而能奮力向上,會比別人有更豐富充實之人生。現今時代給予眾生(殘廢者)殘而不廢,其因乃是自己能超越自己,不受外面冷嘲熱諷之指指點點,在不受外界之影響下努力,開創人生之光明面。人生之本體必須透過人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之啟動,方能有所作為,今由色、聲、香、味、觸而成為當今現世之因緣造就,人即在眼觀色、耳聽聲、鼻聞香、舌覺味、身動觸之前導,轉入意念之本識中,方能啟動善惡因緣之造就,否則各自為政,而無法密切配合,其主導意念必無法達成。
身之觸,若不經由前四識之主導,能有所作為否?實是不可能。因在前四識之各器官,雖各自為政,但在人生中必由身觸傳至念識中,才能啟動造就人生,因此前四識之器官,各自部門雖各自主掌,但在人之本能上卻由意念而啟動身軀,否則在其他之器官上(手足),則無法達成人之原緣,因而緣之原動上,必要五識加五官之作為,才能啟迪今生了。
五識加五官,其在五根之根塵,五官加五識,方能成就根塵之主導。身之觸能感炎熱與寒冷,因之身觸上能知疼痛、快慰、寒冷、炎熱。因四季有別,人身方能感應身體之欠缺,加衣減服,即因人之感觸去達成。若不經由身觸,僅憑前四識能了解氣候變化之分別?實不可能。人之身體即因身觸才能有所感覺,如此在身之觸上,必加以前四識之配合,方能算是完整之身軀。人之軀體受之父母,必要能加以珍惜為要,因為身之觸亦是主導人生因緣基本要件。身觸之本能,是要眾生以有用之軀,在數拾寒暑中造就人生圓滿因緣,也就是以此身軀作為人生之根本,藉假修真,回復真原之本來,即是佛性之落實於人生(性)上,方是成就之主因,若以身軀作為生息之根本,即是將自己再造下輪迴之種籽。下世能再為人否?即看個人善惡因緣之作為,否則出世為牲畜,來償還今世所種下之冤欠,實在是得不償失。人生即如蠟燭,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方是人之根本本質。
曹國舅仙翁 降 83年3月17日 甲戌年二月初一日
曹新啟舅念無極 國泰安居理無題
舅子皆留正道生 仙翁降來意法起
人生於世,因有身體,故在眼、耳、鼻、舌、身之動中,由外緣傳至於內在,由內中必經由意念動中,方能再對外傳導,若無經過意念之傳導,必難以成就外緣,因此在身中由意念之主導,方能與外界相互結合,也因此造就人生因緣之初動。
色、聲、香、味、觸屬於外緣,而在外境之主動中,若不經法理之分判,必難以成就人生之外緣。也因在人之本身中,由五塵境之染著,而成為分判內在心性之顯露,亦即由意念法方能引動外在之境,最後以此而成為生生不息之主動。在人之因果論中,若不經由本身意念主導,則無法成就因緣,造就事務。因此在人之本質上,因「意念法則」之行動,方能以因緣成就果實。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在因緣果實(報)中,若不在因之上去改造,至其已成果即難以改變。因此在含因上,由因之初動上去改造,方是人身本質之最重要了。
人之本質,其性如如不動,其心善良純真,因在塵世上之染著,而改變初因,也因此一層層往上堆而無法清除,其蒙垢之累積,自始至終皆不自知,若蒙垢自己能明瞭清除,即能回復原始之純潔本質,亦即善良之初心。在於蒙垢上累積而成,無法回復清明,所之在人世間,因難萌接承人生之本來,即造就一生一世相相疊疊之累積,而無法改造。因此人之身體即在因果論中而輪迴,難回復原來之本質,因而意念法則,必要能明瞭人之本質與原來,方能清除業障回歸原位。
人之身體經過五塵境,眼、耳、鼻、舌、身,再由色、聲、香、味、觸之起動傳至意念中。在法則之過程上,即由意念之行使造就外境之結合,因在外境所觸之一切,即五塵境。五識之主因,也即在外塵境之主導,能入於意念之初動,經由意識傳至心靈(大腦)之分判,由念之動再往外輸送,則是人身接觸外塵境之過程。但在人身上經由意念之起動上,人之意念亦難以捉摸不定,此即是心猿外張之關。人之意念即心之外圍,其在人身功用,乃同外界發生關連相接之主導。此人之心念上,若不經由教育上去改變,很難經得起外界之誘導,而外界誘惑傳導,是由心念中去分判接收與不接收,在人之心念接收的程度,即是開創眾生因緣本質之原因。
「心念法則」即是「意念法則」,屬人心之本來。人心由血肉所促成,而意念卻難以視見,因此由心之動即念之動,心念相互結合即分判因緣造就與否。人心雖血肉所促成,但在人心之分別上,因同意念之主導而分別事務之關係,亦因由意念(心念)之促成而能整理身體,造就外境之結合。「心念」,「意念」本身而言,即在分別何事能結緣?何事不能結緣?眾生皆喜好自己所利者而結緣,不好自己所惡者,因而排斥而不結緣,但在人之喜好與厭惡上,世人難以捉摸,必在「因果法則」上分判。因此,人身若不在外塵境上去攀緣,即無法成就善惡因果。若在內塵境上,則是由心性去改造,才能達成人身含因之變化,因此心念、意念之相互交替即是人之心也。
人之心由意念上所使,其僅在念識上之第六識而已,即是人心之外心而已,人之心念之階段而別,因此人之心念、意念,即識之本來。「人心皆念識」,即成為心之初(心之外),心之念識,即在人之根本上,由無知經歷了體驗之過程而成為改變之本因,即在知錯而能改。人身即因不知而無明,在學習之經驗上,若能低心下氣去學習,至學習成熟後,又能謙虛為懷去教化眾生,必能在含因之改造中脫離輪迴之束縛,因此人之心念意識上,即視眾生如何去善待此世了。
韓湘子仙翁 降 83年3月19日 甲戌年二月初八日
韓得其樂惟心主 湘條道理勿自忽
子曰末那識成著 仙翁慈示回心初
人之於世在六識中,因前五識為外境,塵世在人之接觸中,即能端視一切有為可見之外境。在於外境之初動與結合因緣上,若不經由第六識(意念)之傳導,必難入於心識之分判。因在六識上,意識之傳導僅在於人之心,與因緣初動上之成就而已,若不經由第七末那識之分判,必難以傳入思想之樞紐也。
前五識為境塵外識,第六識起即為心內境識。因此在內境上,難同外境之染塵,但不在外境之染塵,心識上內境塵中,亦因外境染塵而直接傳於內境而蒙垢。因此內境之蒙垢是難用外境之染塵清洗的,必在心之內境上,能明白為人處世之根本,才能於內境染垢上清除,而內境染垢必以明理加作為,方能傳於外塵境之消除,因而末那轉識,即有分判之功能。人之初心即意念識,而人之二心即是末那分判之主因,在末那轉識上,即是眾生心識所接觸一切事務之關鍵所在。
末那轉識在人身上為第七識,此為分判之督導,在於轉識之主導功用-即是因外境之染塵,而直接進入第六識(大腦)心念上。在第六識之思考中,若沒有第七末那識之分判,即難成就任何因緣,因此末那識也就是人身之煩惱根。人若不經由煩惱之染塵,即無菩提之顯現,在煩惱根上,因經過第七末那轉識之分判功能,即能生出因緣造就之緣。但第七末那轉識是隨著人之今生作為接觸而定,其雖是煩惱之根,但此煩惱根必以今生之作為加以分別而成菩提種籽之來源,因而末那識在人之因緣接觸上,是主導外塵境之關鍵也。
末那識亦稱為阿陀那識,其名雖不同,但本識則同,因在阿陀那識上,即末那識之前因。導以進入末那識之主要關鍵,在人之三心上,由意念之一心(初心)思考,進入二心之分判,即世人常言的「三心兩意」之其中兩心,因此末那識即是阿陀那識。在阿陀那識上,因二心之傳導進入分判之功能後,再進入第三心阿賴耶識第八識之含藏,方能以因果顯現,即是今眾生受苦甘、惡善之果實。菩薩畏因即在因之上去改造,去斷除;眾生畏果,卻不在因上改造,使之開花再結果,即是今生因緣果報之分別,也是讓眾生能於果上去改變惡果來磨之苦楚。易言之,要眾生明白何者能為?何者不能為之分別,希望在因上改變,不在果上變更。若本具善德因緣者,眾生何人願改變?試思即明。因此要改變含因,即前世所作所為之不良惡因,防止開花而受惡果來磨,即是如此。眾生不明白,如何防惡因之道,那要改變含因也就比登天還難了。
防惡因之道,即以善心加善念,以明理加作為,以感恩加關懷,以誠心加本心,即能防止因緣果報之惡因顯現,因此人能時常以上述之心情,念識恆常而不變,必在明理加實行,即是防惡因之道。意念本識之外塵境接觸到人第七識,即要以分判加思考,方能有所作為,否則外境來時本性所顯現之直接反應,即因不思考、不分判,則是眾生造罪之緣由。但在眾生思考加分判上,因人、因地、時空之差別,環境差別,其所生出之各種作為也不同,如此因緣相生相成,即是人間演化之過程。人間之演化即如人生是一齣戲,從早演到晚,從年幼演到老死,至蓋棺論定人生之功果及善惡因緣。因此人是否能以演戲之角色來自我掌握,自我導演,自我變更,端視人之末那識分判功用之作為而定,能善演而定,亦即是能自我主導,必要以進入宗教深入經藏,以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作為,作為今生修持之圭臬,方能改變今生之含因,才能自導自演,而不受輪迴之束縛。
何仙姑 降 83年3月26日 甲戌年二月十五日
何必問我人心無 仙道如意自無始
姑娘修成神仙道 降述阿賴耶識著
前七識之外境與內境各識中,因有第七末那識分判功能之傳導,又因在人之五蘊當中,色、受、想、行、識內外相接於人生之主導,入於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之貯藏,方能於累世中有因果之顯現也。
因果之顯現在人身上,乃萬物當中各具其靈。在本識上若無第八識之貯藏,必難以導入因果相生相成之關係,亦即無法顯現,因在因緣和合中,若不經由時空環境之造就,必難成其因之果實,若在因之果實上,能以防因之道去改造,必在果之來磨上,減少業障之牽纏。因此人身之外境接觸過程,若不經由大腦之第六識接收功能上,加以第七末那識傳導分判功能,是難以貯存的。但貯藏之功能,即與當今之錄影帶類似,遇時間、空間、環境之結合,必能重新再現,此即阿賴耶識之貯藏功能所在。
人之第二心前已述。人之第三心,即是阿賴耶之本識,雖阿賴耶第八識有貯藏(存)之功能,但亦有分別接收之功能。以人心上之第三心而論,如不以此去作為,即在第八識上無法形成貯存分別之功能,所以三心之全部已在人心上通過因緣和合的促成,方能給予眾生有成就與考磨之經驗(機會)。在人心本識上,經由阿賴耶之第八本識上,通過任何接收之關鍵,即在於因果顯現上一一表露出來,也就是人生因緣造就之結合。因此若無三心之本識,即無人間演化之過程。
阿賴耶識之貯藏(存)功能上,因前第七識之分別,乃由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之外塵境,通過色、身、香、味、觸的結合,而成意法之觀察及接收,再輸送至第七末那分判之傳導,其皆在外塵境之染著,亦即無內塵境之接收。因此前五識受外因之傳導入於內塵境上,亦要以前五識轉化為-成所作智。在第六意識上轉化為-妙觀察智。方能將外境之不良誘因摒除,再於第七末那識上,加以化成為-平等性智。如此以平等心即無分別,乃在於守中而傳導入於第八阿賴耶識中之貯藏,以此不良之堆積改變成為-大圓鏡智,即是本心如來,此如如不動之本心,即是如來藏之前導,再入於第九識菴摩羅識,即是其如本體,佛性之彰顯。因而經由內外塵境之染著,要達至第九識佛性真如,必要經過一段很長距離之修持與深切功夫,方能達至,否則在第八識徘徊而不入於第九識,即難脫離輪迴之束縛。
阿賴耶本識上,是無法達成脫離輪迴束縛之功能。人生若不經過一番深切之修持,僅在口頭上談修持而身不行,如此等於知而不行,能了脫輪迴之束縛,實在難也!足見人之修持上,因有我執、我見、我慢、我痴、我愛而束縛了自己。若在客觀與主觀之條件上,能退一丈去觀看眾生及自己之作為,是否達至脫離輪迴束縛之條件?是否已具備本錢了?否則任憑個己固執、無知、無明之觀念,絕無法脫離輪迴。現今修持已非往昔,必要先能渡回自己不要迷失,方能再向外渡眾,否則自己未明,何能達至外渡之成就,因此,上求自利,方能下化而利他,此即是普渡最重要之一環。修持者若一味貪求功德去拉攏信眾,必給自己增加考磨之機會,所以在普渡功能上,自己當先了悟,方能悟他,否則,變成自己了「誤」,而再「誤」他,雖音同而義已差遠矣!如此才不會因己誤而誤導他人,雖表面上是度化,其實已是誤己又誤人了。為防誤之因,必要自己有能力多研習經典多聞達理,多堪驗人生之無常,作為「無為」之顯現,那麼在了解輪迴之本質上已有進步了。
道濟古佛 降 83年4月2日 甲戌年二月廿二日
道德大路盡皆通 濟世功德必自弘
古諺菴摩羅識出 佛心著作天德種
人身於前八識之心識上,能受外境之染著,而於內境上之種種,能生出人間因緣之造就。人於前八識之染著,若不入於第九識之真如本識上,確仍無法脫離輪迴,因而在彰顯佛性本質上,定要能入於第九之「菴摩羅識」內,方是正確也。
菴摩羅識亦稱為阿摩羅識,在佛性上,即是真如本識,此即為無垢識。因在本識之前導內,本識之彰顯必能入於內境之第九識,亦在於前八識之染垢上如何清除?將視個人是否有用心於研理而深入經藏內。實則在輪迴之循環上,眾生皆有心向道,而求助仙佛護佑、加持,若只當作人生修持道路上之經歷,則無法達至彰顯本(佛)性之條件,此仍礙於六道輪迴之束縛,今生必難有了脫之機會。所以在人身之經歷上,每個人必經由前五識外境之迷痴,次經由第六識心念的第一心接收,再入第七末那識的第二心分判,後傳入於藏庫之貯藏。如此在第八識上,因經由第前七識之主導而入於第三心阿賴耶識貯藏,唯此之貯藏僅是待緣而已,自難彰顯真如本性之第九菴摩羅識了。
人間之過程,即如草木一春而已。何以言人間輪迴循環上真是如草木般?初在生長環境,由生根發芽出頭,再經過日曬雨淋,漸由小苗而粗枝,進而生出綠葉,轉而開花成蔭變粗幹而至果實纍纍,最後落葉枝枯,終至凋萎而沒,如此已成枯木,再受蟲蟻侵蝕而落地歸根,其間經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助力。在成長之過程由芽而枝,而幹,而枯,而滅,是否正如人生由出生及長大而壯,人於壯碩而老而病而衰至死,如此人生於世真如草木一般,其中經過橫逆、困厄、病殃,不如意,不順遂……種種諸般之折磨,到後來還原於大地。所以人身能掌握的僅僅短短之數拾年而已,真正能替自己有所作為之機會,真是既渺小又短暫,此皆在替眾人忙碌而已,能替自己往後舖路實不易也。眾生皆喜好入於宗教修持,若在於人身本質上,僅為修持而修持,是必難以了脫今生,自然無法彰顯佛性之本質,因此修持者多如牛毛,而悟性者如鳳毛麟角之少。人生真是一齣戲之開演,何日下幕端看自己用心多少努力多少而定。
用心修持努力精進,方能彰顯佛性。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性中是不具善與惡,僅是如如不動之真如無垢而已,不受人之善惡喜好影響,如此真如本性之彰顯,必要自己能精進用心於般若大智慧之提昇,方能達於彼岸。因而能否進入第九菴摩羅識,必須經由人間種種之歷練、考磨……方能促成因緣,而達至「真正開悟之精義」,否則在人間時而了悟,時而迷痴,能入於真正大智慧者,實是少矣!因此般若波羅蜜多,是要眾生能真正達到彼岸,方是正確之要義。人間是含因改造界,前世之所作所為無法得知,僅在今生受報而已,但在前世未明加無知之環境上已是過往了,逝者不必掛懷,今世能否掌握有生之年去斷除不良前因之改造,方能於下世替自己之未來而舖路,否則必難了脫,而受生生世世輪迴之牽纏也!
「真如佛性無垢清淨而無為」。在人間落實於生活上,若不經由外塵境之染著,何能開展智慧之本質。人間是經由波折受難困苦橫厄……種種不如意之集成,此生是前世生命之改造世,在於人間經由一切之困厄阻擋,方能提昇菩提智慧,菩提是轉化煩惱最主要之糧食。若不經由煩惱何來了悟,何來菩提種籽生根發芽呢?故而煩惱是對立於人生菩提之一體兩面而已,能否用平常心去觀看全部輪迴循環之端倪即在此。人生是改造前世含因之處所,乃由日常之經驗累積,點點滴滴堆積而成,再經由般若波羅蜜多之互映下,形成大智慧大菩提轉化煩惱。而達至彼岸之法,乃按步就班一步步往上行,其間之歷程自必會覺得相當辛苦,然而換來之果實將更能豐碩而甜美,在改造含因上,今生也就能替自己了斷一切不良含因之顯現。眾生於世是受迷痴而難了脫,在觀看他人之借鏡上,想想自己,縱使能得天下之財富,物質為我個己所有,但在過程上,已種下了下世輪迴之種籽。能以知足加感恩加實行,必能了卻輪迴,不必再來人世間受考磨。人間真是苦!苦!苦!苦也!
人身由第一識及至第九識中,其間必經歷一段很長之歷練。眾生不要懼怕,只要有心必能達成,若不經由一番歷練,何來脫胎換骨而達至彼岸。在此,特予鼓勵眾生勇往向前,眾仙佛自會時時護佑幫助,願在天之上,皆能看到大家攜手同心而回歸。
地藏王菩薩 降 83年4月9日 甲戌年二月廿九日
地獄不空不成佛 藏經典籍潤心窩
菩提無樹轉煩惱 薩多著作四大活
人間於世,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在四大之中形成了人生與萬物,亦即有地水火風之組合,才有人間與萬物之生長,否則欠缺了一樣,即無法在人間上有連貫之作為。
地之形成,在於天地間,因有天之虛空,因此在天與地之間,方能容納萬物之生息。首先地乃堅實性,地之堅實性能鞏固萬物之踏立。因此地之重要可想而知,如在人身上,因地堅實乃身上之骨骼,支持了整個身軀。再如動物間,若無骨骼之支撐,必難以行走,所以骨骼為地之堅實性,基此堅實性上,因而能支撐人身與動物之重量。因此地之堅實性若受外力之侵襲,必會損及堅實性之支撐。「地」之堅實亦能承載房屋及其他之重量,至於重量之承載亦因有了堅實性,方能達至負載之目的也。
水在於人身上,因有了水之流通,方有骨肉之包容。在肉體之內,若無水流通,必會阻塞了人之健康。因而水之流通是通過血液循環之疏導;能疏導才能通,若不通,則會引起病變之磨,水能滋潤全身使之身心清涼淨潔。「水」之於大地是滋潤萬物生長之原動力,若無水之遍灑,即無萬物生長之機會。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過與不及皆不是(適)生存之空間,因此水之重要,即是能適中即可。萬物之生存,若水過多,必成災禍,反之不足即受乾旱之苦。人生亦同,每日必需飲食水,方能將身上過份之熱度排於體外,人可以不食他物,但不可不飲水。因此水之功用,能左右人體健康之功能。
火之主要功能,在於陰暗中能給予光明。人生於世間上,若不具備火之功能,便處陰冷環境上生存,此即不受日辰之照耀,是故有了水,亦要火來調節。而在調適水火功能時,必要兩者皆能適中。若是過火,人必定要生病,也會昏迷不醒人事,必將影響健全之思考,因人之身體僅能容於火之熱度四十度左右,過了此熱度即是過火,必須減低火之熱度。因此火之在人體上是保持體溫之主動者,火之熱度必要適中而已,太低即受水侵蝕,亦難存活,人之三寸氣即是火之餘溫而已。「火」之在於大地即是能普照萬物之生息,作為成長之助力。在於人之食物上,亦要通過火之烤煮,方能將不潔之細茵殺滅,才能保持身體之健康,因而火之功用,亦即是相當之重要。
風之流動,即在於萬物中。因地之承載,水之流通,火之光明,水與火必須藉助於風之動,方能將火引燃,若無風之暢通,人體之水(血液)即無法傳送到身體每一個部位,由此可知在風之動上有其重要性。若火之燃無風助長,其火必滅,如風之於人身上,是人之鼻通過呼吸而傳至全身。若一人一小時不呼吸,其人能存活否?難也!人在於身上之各部器官,必須配合水與火之調適,再加上風(呼吸)之傳導,方能將血液循環保持在適中之環境,人身軀因有地(骨肉)的組合,加上水(血液)之流導,是因有風,方能將血液傳送,再加上火之保溫,即能成就健康之身體。否則欠缺一項,即是「破病」一個,因此人之身體由四大之組合即在此。「風」之於大地即要能因火之照耀,水之流通而疏導適中而已,過與不及皆不適於人類與萬物之生長。在酷熱之沙漠上,因過熱(火)而萬物無生存之空間;在於北極冰山,因水之極冷,亦難有生物存活之空間,人若是通過四大之組合,即要四大能適中,方有生存之空間。四大在於生存環境上,因人體與動物皆需要,能「風調水順,地靈火合」,才是人與萬物之福,反之於四大上,過份與不足,則非萬物與人類之福。因而四大之組合,在於人類而言,是具備真實性而非虛假,因此在於現象界(世間)而言,其真實性而非假合,但在宇宙中,因人之四大具備了真實性上,僅是過往之循環而已,真如佛性才是永遠,因此彰顯真如佛性,則是人類應該追求的。
大勢至菩薩 降 83年4月16日 甲戌年三月初六日
大道普化度迷痴 勢態正道主心治
至德無為提假合 菩薩著作回自持
在人世間,因有四大方能成就萬物。又宇宙中因有萬物之生長,方有因緣和合之成就。由於地、水、火、風四大組合,乃是真實而非虛假之肉身,以現象界而論,其真實性之軀殼,方能成就未來之含因。
四大在於宇宙(地球)之循環流程上,必具備四大之組合。而四大之條件有其連貫性,如欠缺其中一項,必難以成就軀體之真實。因此在於修持者或以宗教而論,其只是借修身而謂之假合。以世間界而言,則是千真萬確不變之軀體,每一個人必須具備有此軀體,方能與外界結合而成就因緣,亦因此造就人生之欣欣向榮多采多姿。若不具備此軀體,即在於無實性之軀體上,能同外界結合而謂之假合,實不可言也。如此,軀體具備了地之骨肉,水之血汗,火之溫暖,風之流動(鼻息呼吸),方能將整個人身做一有系統之傳導。若不經由地水火風,其能謂之人否?不也!其必是個無軀體之物(靈),故而僅有靈,而不入於軀體,則無法成就人身之因緣。
人體謂之真實性,若不經常給予愛惜,作為往後有用之軀,而一味踐踏不珍惜讓其隨生隨滅,不以此作為有用之軀,此將必走上自生自滅之途。至於在修持上而言,必要珍惜此軀體,但也不可過份包容吝惜,若讓其不受外界接觸,正如溫室之花朵,難耐外界之風霜侵襲,如此將其作為有用之軀,必是難也!所以越是保護軀體,越要讓其能與外界接觸,才會練就一番功夫,而抵擋外界之困厄與誘惑,此即是宗教教人身以此軀借假修真之原意。
四大假合之身軀,只在今世有用之時,方謂之寶,一旦人身完成,今生之旅程時,是否即將軀體永遠長存?是否軀體能長遠不壞(垢)呢?不可能也!因人身之軀體僅能容於現世上百年左右。亦即今生之軀體僅是此生有用而已,絕不能留待下世再用;如果軀體能留待下世再用,那麼其零件早已不堪使用。故而於人間上身軀不過如雲煙般過往,若僅持此生(身)之作為,而不替自己往後之含因成果而努力,下世能否再重新做人,真是不得而知,亦不敢想像。如此人生之借此身,作為借假修身(真)之原意,亦在此也。人身借假修真之本意,即在今生中能將四大假合之身軀,做為往後修真之資本,否則過份溺愛此身,或過份糟塌此身,都不能將此身作為有用之組合。人身真是一場夢,好長好長之夢而已,一旦醒來時,已是另外一個時空了。世人能否將此身(生)之本性彰顯,即看是否有用心於此生(身)了。此之真如佛性,每一個人都與生具有,只是被現世之外境迷惑而已,能否跳出此梏桎,必是有心之人。眾生本是佛,覺有情落實於人間行菩薩道,必是要能以已利而利他,以已達而達他,如此而已。
普賢菩薩 降 83年4月23日 甲戌年三月十三日
普化道上覺有情 賢生入鸞真實性
菩提轉化煩惱滅 薩心著作成住行
人於天地間,因有其成因之存在,故而宇宙之演化過程,有成住壞空之定理,而人生即是在成、住、壞、空之過程中了結了一生。
成-在人生上,因未生之前於緣於含因,能成就其因僅在待時日之來臨而成因緣之造就。如此在「成」因上,必因「成」之過往中待緣而已,能成就萬物因緣上,因成之待緣內有其存在之含因,只要時間到來,即能一拍即合,此即是「成」因之形成。在形成內若沒有時間加空間加環境之配合,能成就因緣和合之可能否?難也!在於形成「成因」之理念上,必要因緣和合,方能成就萬物及一切。
成-即是未生之前之待緣。在成之過程上,因成之初生即要同外界結合,所以,必要能有條件上之配合,否則必難有「成」之形成。成在於初生之過程上,必因外界之結合,方能將其在住(成長)之過程上向上發展。再進而形成「成」之過程內,同外界之結合而成外境之染塵。因外境之染塵,必依付於人生之五境向外攀緣,方能將其轉入意識之接收,因此在外境之一切,僅是藉緣相生相成而已。故而外境之一切,必因有向外之結合,方能以「成」之因,而入於「住」之相,因而在於住相上,有外境之染著,必成智識之分判,如此因知識分判一切,在於接收而形成外緣之主導。
住-之本質是在於成長之過程中。人生之成長,必須借助地、水、火、風之組合,才能達至欣欣向榮之目的,若未曾經過風霜雪雨之侵襲,未有火(陽光)之照耀,過份與不及,皆不利於人及萬物,因此人身及萬物所居住的空間,必要能中道,方能適合人與萬物之生存。人身因食五穀雜糧,而輔助身體之原動力,若過份與不及,必在焦爛之過程上影響了健康,而使身體遭殃,因而住之本質,即在於中道上,能適應環境之變遷,即能適應生活之品質。
住之成長必因人身之由幼而長,而壯,而老,而入於滅。因此人身之住,必要在此過程上,將有用之軀體好好保護,方能在今世有一番利益眾生之作為,而對於住之品質提昇,必要眾生能提出向大眾有利福祉之德澤,加諸利於人類及萬物。常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實則此一警語,是要眾生能在今世發揮個己之力量,並結合大眾之力量,共同造福人群與萬物。因此住之成長,必在人生之過程上,不對眾生造成不利之舉動,而能發揮「住」其於人身品質上之提昇。
古昔之「住」,即不能提昇生活之品質,時常落入苦難之漩渦。相對地,現今眾生能居住於蓬萊島,在此世界言,每個人都具有相當厚之福份,而此福份即是拜宗教之提倡所賜,方能導之,因此綜觀天下各國能具此福報者,僅是蓬萊島上之眾生而已。眾生在生、住、異、滅之觀念上,若沒有警惕之前導,必時常沉迷於舒適生活,而不知替自己及眾生立下往後之未來。易言之,成住壞空之觀念,即是不失人生之過程而已。諸如世人在災厄來臨前能知曉否?難也!因人不具五神通,故而難了解未來之災殃,如此必無生、住、異、滅之觀念,但人難免都是如此的想法,而不警惕何日來災殃。因此人身之成住過程,僅是此世借看、借用而已,什麼東西是自己所擁有的?如此僅是在此世上能用能有而已,眼一閉,腳一伸,什麼束西都不是自己所擁有。所之人生求什麼?爭什麼?鬥什麼?「三寸氣在萬般有,一息不來都已空。」人身真是感嘆呀!能將此身作為自己未來修持實行者,才是真正的了脫者。
文殊菩薩 降 83年4月30日 甲戌年三月二十日
文理共道培心悟 殊勝功德本無處
菩提種籽回根本 薩行壞空作成著
人處於現世界之一切,皆於成住之過程上,因有「成住」,故而有「壞空」之來臨;人生即在於壞空之過程上,而成就了人之一生。
人生於成住之過往,因有天地之形成方有人間之空間。在人居住的空間上,不能過分與不及,才不致於無中道。因人必在於中道上成就人間之含因,又在人之含因上,必須通過年月日時之間隔,而成就了人之一生。因而在人之一生中,必有春夏秋冬之更迭,有春夏秋冬方能組合為人生之一年。而每年分別為十二個月,每月內有卅日左右之接替,在每月之接替上,必有日之分別,因每日之初動中,在陰之極上(夜之深)一切都靜止。在時空之接替上,由陰動(結胎)之陽至而出頭。清晨好比人之出生,一切都要從頭再來一次,至上午即如孩童般,中午即是青少年,又至下午即是壯年;日落黃昏像是老年,而暗夜之來臨,即如人之將亡,及至深夜又是已成壞空之轉變,人之生存即在於每一日之更迭上,這便即是人之一生。
人之一生中,因有年月月時之分別,當即把握當下,方能改變人生之含因。而年月日時之接替正譬如人之初動,轉瞬即是中年頃刻又至老年。如此在於「成」之因上,方能有「住」,又在住上達至「壞」之準備中,因在「壞」之準備上,又回復了「空」之一切。故言人間之「成住壞空」之過往即是一生。人之生存空間因有其存在之接替點,正顯示人生即無常,但又在無常中能守住有常,簡言之,乃在無常中觀看有常。常與無常皆是人間演化過程,而演化之法則,則必是「有我」之存在,方能將「無我」之觀念明顯於內心深處。此即是內心之明燈,唯有如此,方能彰顯人生(身)之佛性。
成住壞空在萬物中,每個環節都一樣,因宇宙循環法則,千古不變,能變者是個己含因之改造。累世中因人與萬物之存在,由於有時空交替之過往,所以今生於此,來世又忽生於他方,此等生生不息之接替上,不知能否將累世之含因在此世來改造?也就是在成住壞空又生住異滅過往,即是人生的過往呀!現世上「山河為主人為客」,山河不變,人能變,人與萬物皆在無常變化之演化過程上,了結了人與萬物之一生,因此人與萬物皆是過客而已。山河大地雖是此之主人,然而山河大地卻能引災殃而降於人與萬物。又因地水火風之助緣,方能藉此而改變人與萬物之生存空間,人生就在此反覆的改變上,達至現今之舒適生活,此謂上天慈憫,因此人能與天地並列三才之一,原因即在於此。人因同天地並列,乃因人有思想改造之含因,在成住之過往上亦是如此,生活之要件若壞空,即如人之毀滅(死亡)、老至而已,因老至方有毀滅之來臨,人生就在毀滅中而歸還於天地,如此又展開另一階段之新生。因此時空之交替,何人能倖免?自古至今無人能脫離此桎梏。因而人要能當下放開來,提引自我佛性之本來,才能了脫輪迴。
壞空之本質,無非是將人與萬物進入另一階段之改造,因有壞空之定律,方有新生之開始,如果古往至今都無壞空存在,那地球生存之空間,即無任何可供人與萬物之存活。因此,要能多利用此生(身)之一切,當下即能改變。不要謂還有來生(年),否則一年又一年,一生又一生,何時能了結?眾生即在此環境上生存罷了。在此提醒眾生,必要能把無常之觀念深植內心,才能在當下做一番利人利己之德澤。成住壞空主要是改造眾生之根本,能入於此世去利己又利天下,因人在生存之空間上,不單是個己而已,還有天下眾生及諸多之生靈(動植物),此即是眾生之定義,而非單指人類而已。人與萬物皆演化所創,亦即天之所化,上天演化之過程即是大道演化之過往而已,「大道天德」之著作目的亦在此。能改變個己之基準含因,必能與眾生含因相接,方能於此世上了脫人間苦與磨之束縛。眾生因未明個己之佛性,要知佛要有眾生,方能顯露佛之性,否則在於平等性論,佛即眾生,眾生即佛,眾生即菩薩,而菩薩亦是眾生,果能當下行覺有(悟)情之作為,久而久之,不必等待歸空時才作菩薩,當下卻能彰顯佛性,而實踐覺有情之行為,此即是菩薩行。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只是藉看之過往而已,因此在於現世上,改造覺有(悟)情之含因而成佛性、而成佛體。
南屏道濟古佛 降 83年5月7日 甲戌年三月廿七日
南開著作大道行 屏障功德福自臨
道德重整惟人間 濟世利人共心誠
地水火風萬物成 成住壞空演流程
菩薩落實覺有情 當下了脫彰佛性
人間落實覺有(悟)情之菩薩行,在人與菩薩間之差別,在於人本能上之作為能改變含因,而成就菩薩行於現世;在覺有情上,必是能以實際身體力行,而轉變人間成為覺有情之世界。
眾生在現世上,因覺有情之作為而入於菩薩行,而菩薩在本質上是成就無為之目的,因此,在菩薩本質之成就,能令眾生有尊崇信奉的目標。菩薩與眾生之因緣,因眾生迷於世景受現世束縛,不敢放下心去行使,眾生皆具佛性之本能,受五蘊之牽纏而迷失了自己,故難以彰顯佛性,僅在人生上為生活而奔忙,眾生於因緣方面,不能入於「無私」之公出,所以難同外界接引,在人間受五蘊之牽纏,則無法提攜人間邁向菩薩行之本能。
眾生本能與菩薩並無兩樣,僅在迷與悟之間。人間之作為因有眾生與萬物,方能彰顯覺有情之本來,因而能成就菩薩道之因緣,是要眾生都具備「了悟」之關鍵,亦即首重於「開悟」之過程上。眾生迷而盲,菩薩悟而無為,不為己利能創造世間成就一切,在眾生與菩薩言之,菩薩即眾生,而眾生即菩薩,菩薩能行無為,眾生亦能行之,因菩薩是由人所修而達至,眾生以菩薩為榜樣為目標,依樣能達至菩薩境地。在菩薩行而言,是欲利天下眾生能上求自利下化利他,僅此而已。菩薩本質依眾生而成,那麼眾生要成就菩薩,亦是十分容易之事。
覺有(悟)情之階段,乃不為己私而以至公、至正、至理之大情同利天下,因此覺有情能促使眾生作無為之事務。人乃由地水火風組成,萬物亦是如此,但在萬物組合而成個體之過程上,成住壞空不過是演繹人間之過程而已,眾生能於現世上落實菩薩行,而實踐於覺有情,必能以現世去改造人間之含因。菩薩畏因,不在因之初動上而使其成果,對含因的改造不入於五蘊之接替,故不受「眼」、「耳」、「鼻」、「舌」、「身」、「意」接收,更不入於「末那」分判「阿賴耶」之貯藏,在含因上已斷除,故不在果上成就,因此能斷因而改變不良惡果,轉而成就善因之成果,在含因本質上即不受五蘊牽纏,亦不落入五蘊預設陷阱內。於含因改造上,人生即是現世含因改造界,欲達目標,即要能深入經藏時常受仙佛之普照,增加新觀念之行使,進而融入於現世生活中。
現今之眾生時常行覺有情。在一家組合上,必須具備倆位菩薩(夫婦)方能行使覺有情。因倆位菩薩是要將其家庭改造,入於更圓滿與興旺,這便是基本行「無為」,但眾生大都行而不知,而致不自知。在下化過程中,子孫受「覺有情」之薰染,而不自私,蓋此皆因家庭成員,所付出之心血與勞累亦不敢言辛勞或苦楚。在「歡喜捨」,「歡喜受」的過程,以「慈悲喜捨」之願力,甘之如飴而不求回報,此即是覺有情之過程,亦是菩薩行最基本的作為。子孫若能感念菩薩之辛勞,而能彰顯其家庭之德澤,亦可言是孝子賢孫也。菩薩於家庭,是上天演繹所化而來為興旺家庭,眾生皆要經過覺有情之菩薩行,任何人也難倖免,能做得好與否,要看是否有用心去行使。將家庭落實覺有情,方能以個體漸而擴展至世界及萬物與眾生,因此菩薩與眾生是難以分開的了。
觀世音菩薩 降 83年5月14日 甲戌年四月初四日
觀看人間皆虛幻 世人迷盲不知返
音聲傳喚回救醒 菩薩六度才歸還
覺有(悟)情之菩薩行當中,因菩薩慈悲離不開眾生,故而時降娑婆世界來救渡眾生,望能以覺有情之六度萬行,作為人生行持之基礎,方能彰顯佛性而至回歸了脫輪迴,因此六度萬行是菩薩行所具備的基本條件。
六度萬行之第一度:布施度-布施能度慳貪。
一、財施-財施本質是要眾生能以自己之福餘施捨於他人。因此在財施動機上,是欲拯急時之救度,而非經常性之救度。因急時之困厄乃人無法預料之,因此時常感受無常之到來而手足無措,是故在布施上施財是能以己之餘福,來救度他人幫助他人。至於長遠之救度,乃欲教其能脫離困厄之方法,而非是一味以金錢物質之救濟,易言之,是給魚吃不如教其捕漁方法,也就是給其食物不如教其耕種、賺錢養家活口之方法。所以對財施而言,乃救急而非長遠之救貧。
二、法施-法施之本質,是欲能己達己利而下化他人,因此法施是指以言語而教化眾生。因在法施上能以現學現賣之方式救渡眾生:如一句言語,可利他人亦能害他人,是故在法施上是要自己充實自己,上求智識而轉化成資糧再下化眾生,此即法施之本質也。
三、無畏施-財施、法施皆在自己有餘力方能下化於他,而無畏施主要是讓眾生放下身段,低心下氣去行持,去幫助眾生以財施、法施、無畏施之化度,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心胸,作為人生之基本體。如此行持無畏、無緣之大慈悲心,作道場之棟樑;以無為不求名利、不求高攀之念,作為小螺絲釘。人之行持愈高愈容易見其不良之一面,因此小螺絲釘才是根本大棟樑,也就是越能低聲下氣越能見到平常心、菩薩行,此即具足覺有情之根本,在覺有情上是欲眾生能以平常心去行持,即是菩薩心、佛心了。所以無畏施是以平常心而看,並非居高而不具德、居高而不具道之常理,作為無畏施之圭臬。
第二度:持戒度-持戒能度悔患。
一、律儀戒-是以戒律作為人生修持之標準,以持戒來觀察自己是否有逾界之行為,所以,在律儀法戒中是要眾生能遵守,不逾距,長守戒律行持為準則。
二、攝善法戒-是要眾生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態,時常行功立德修持自己,以戒作為修身之標準,護持正法,不作為貪功貪德之心念救渡眾生。
三、饒益眾生戒-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念,作為行持之標準而利己利人。以此行戒作為戒律之基礎,視眾生如自己兄弟子女,且將利益眾生作基礎,才能達至無為之境界。
第三度:忍辱度-忍辱能度瞋恚。
一、生忍-生忍在人生上,是一切橫逆無常之阻擋皆能以忍作法度,作為平常之修身。困生忍時常遭逢四週之阻隔,在於生忍(身)之忍有形見得到之克服,是一切橫逆、困厄之來臨作為忍之修持。
二、法忍-法忍是一切因緣造就之無形中加諸於「心」之考磨,因心靈之苦無法用言語所能表達。法忍雖無形見不到,但感覺得到,因此法之忍是忍於心境上之苦境。
三、無生法忍-眾生因有生忍,乃對「身體之觸境」而論,法忍乃指「心靈之意境」而言。至於無生法忍是大乘修持者,將生忍、法忍之接觸境上,及一切之外境、內境皆不忍,亦即無忍之忍,說白了也就是根本就無忍,也沒有忍之念頭,如此是超越了忍。世人常說百忍皆在人世間之外境、內境上之忍,亦忍在心靈、身體上兩者而已,若以「吃苦為吃補」之心境,即能生出無忍之念頭了。
六度萬行之布施、持戒、忍辱,首先要能以此三度作為菩薩行之第一、二、三基礎,往下再有精進、禪定、智慧三度,因此,菩薩行必具備六度方能以現世之基礎改造而成。在修持之過程上,大乘菩薩行是要先以小乘菩薩行之基礎累積才能到達,因而六度之本質,能了脫一切覺有情之菩薩行,倘若不精於通過六度,而直超菩薩果位者,鮮矣!今日之菩薩行,能以己利為出發點,作為來日之資糧,方不至用罄,且資糧是點滴累積方能達成,不是一蹴可及,而是為真正能落實於現世者。
虛空藏菩薩 降 83年5月21日 甲戌年四月十一日
虛實人生悟真性 空法生性憑自靈
藏寶由心內已發 菩薩著論醒人心
六度萬行在於菩薩行上,是謂六波羅蜜,因此能否以六波羅蜜到達彼岸,則必須實際落實於現世而論方能抵達。所之在六度中,須實實際際的行持,並非沽名釣譽的修持。
第四度:精進度-精進能度懈怠。因此在精進上必要能以:
一、斷精進-斷精進是要斷除一切不良之習性。人之本性上較為懈怠,欲斷除此習之不漏,即能以精進心而進入修持之階段。尤以人之懈怠時而阻擋了精進之心力,欲改變懈怠是十分困難的。此持斷之修持,將是阻礙精進之原動力。
二、修精進-入於宗教修持是前世有修持之含因。在今世能入宗教道場成為一份子,必須具備有善良之種籽,以此善緣而擴展至他方,並廣度眾生結善緣,至修持入於修精進不斷之努力方能達成。
三、求化精進-求化精進是能以斷精進、修精進而真正入於智慧不輟之境地。此必須具備上求智慧之能量與資糧,方能充實自我之含藏,才能下化眾生。因此能否上求下化必看自己具備多少資糧,多少願力而論,那麼只要具備此項資糧即可達成目標。
第五度:禪定度-禪定能度散慢。分述如下:
一、心定-心能定才能以己之行持作為修持之依據。心若不能定時,其心必心猿意馬而不能把持心地之定力。要能以自己身體同外界之境地而相結合,但卻不受外界左右心之清淨,因而心之定是禪定之外緣。
二、口定-(身定)身口受於心境之驅使,方能成就身體各部之行動。因人之作為皆在口業之造就而判斷,所以今生較多身口業障之成就因緣,也就是說,身口業障之外緣,是在於接觸外境時之最初原動了。
三、意定-意能定必要通過身口心之身體向外行持,方能入於意念之傳導,因此,意要自在無垢,首先要能清淨心靈,才能清淨意念。意之動即念之動,亦是心之動,三者息息相關,僅在意分為九識而已,心為一內境之分別,因此禪定之本來就是要把心、念、意三者合而為一,三者之分別功能,即能把心定淨於無念之境界也。
第六度:智慧度-智慧能度愚疵。分述如下:
一、生空智-人之修持入於智慧度上,因人有賢明、聰慧、愚蠢、笨拙之分。其間生活同外界相接觸,而真正能以智慧修持者,稀也!皆在於同外界接盲引盲,而無法真正入於修持內心境地。一般都在於口上言修而已,其內心時常掙扎而不知,因此時常在瓶頸盲點上阻礙了開創智慧之精進力。生空智之一切皆是因緣所造,即萬法唯心唯物(己),因此身之空即時間之過客而已。
二、法空智-一切為因緣所造。在於法性上,生亦空,法亦空,能以修有為法而行無為法。因而作為上是否能以大乘菩薩之理念,作為一切因緣觀、法性觀之空觀而已。一切之因緣皆自然法則,能否放下心即是。
三、一切智智-乃真如本性「無我真如」、「法性真如」,即是佛之本來。眾生皆具佛性,即是能在「一切種智」上,而入於「一切智智」之真如佛性,清淨無垢自在且無為。
六度萬行是修菩薩道所具備之一切因緣,亦在六波羅蜜上成就而達至涅槃之本來,也是到達彼岸之大智慧者。人生必須通過因緣法則之牽緩纏而在因緣法則上成就自己與眾生。但在菩薩道上能行持自己,必要能以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而行人身之本,以小乘修持,漸而入於聲聞、緣覺,再入於大乘菩薩理念之觀念上。真正行大乘菩薩行者,以自求上智之慈悲心,作為下化眾生之資糧,而能行大乘理念,方是菩薩所具備之要件。
覺有(悟)情之菩薩行,是菩薩救度眾生之慈悲心、大願力,如此通過眾生之接引,方能覺悟世間有情眾生,了脫人生於五濁惡世。以見、聞、知、覺,作為接引眾生之回歸,此也是能通過人生,由眾生而成就聲聞、緣覺,再入於菩薩境地,故而要彰顯佛性是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往上回歸,非是一步而登入佛境。於芸芸眾生中,甚少具備當即(下)開悟(頓悟)之本領,定要一步一步進入漸悟之境界。菩薩行即是以六度波羅蜜,而達至覺有情菩薩行之實際現世上,要彰顯真如佛性,即已具備資本而不會憑空入於「頓悟」中,因此「漸頓」皆在人之智慧含因上分別。眾生不具頓悟資本,必要按步行持,終有漸悟了脫之一日。
阿難陀菩薩 降 83年5月28日 甲戌年四月十八日
阿賴耶識藏真如 難題不出是特殊
陀陀入於本覺上 菩薩圓滿回真初
菩薩行於圓滿之境地,有覺悟之經驗,因在經驗中通過了五蘊與外境相接觸,在於覺悟之本來,是要眾生於菩薩行以自我小乘之修持,而達至覺他到達圓滿之境界。在覺悟上,是通過自悟而悟眾生,再入於圓滿之境界。
菩薩行若無通過自覺,則無法行持於大乘之理念。在大乘之修持上,是通過經驗之累積,而真正落實於人世。若沒有世間眾生,何來菩薩與佛?因此在大乘修持觀念上,必要由小乘之修持而改變自己之含因。含因乃在於上智者能當下行持,中智者能實地了脫,下智者能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去改造,在自覺上,必須通過現世之經驗累積,非逃離人世間與眾生而孤獨修持。大乘修持之途徑,若無甘苦酸甜之經驗,何來真正能實際了悟人生之修持過程,亦即通過了人間之考驗,方能實際有其經驗之累積,是切切的實際經驗,不是從經典而觀,真實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人生必是通過考驗與折磨,才能將經驗之酸甜苦辣,轉化為人生之喜怒哀樂,如此即是人生經驗之最好的見證。
自覺通過後,即能行於覺他之作為,若自覺之經驗含藏不足,則無法通過眾生酸苦經驗之累積,會落入人云亦云之陷阱,因之人云亦云即非自己經驗承受之過程。自己若無甘苦之承受,於覺他之經驗則嫌不足,因此惡運橫逆來磨,方是智慧菩提之闡揚。若一味處之順境,何來承受外境之苦磨?人生須通過甘苦過程,才會珍惜痛苦之經驗,至於下次來磨時,即能應對如流,而不受困厄磨其心。大乘菩薩之落實,即在於遭逢逆境困厄橫阻仍不感其苦,甚而將其轉化為菩提種籽,藉苦種(菩提)之智慧真正行持於人世間。在經驗累積中,大乘菩薩行為不求順境,專在逆境上成就自己。累積了人世間種種之苦楚,而能虛心下氣轉化為菩提智慧,即在含因上改造,能真正落實於人世間。
覺他之過程,必要自己能自覺,方能以自己之資糧轉化為改變含因之原由。覺他必要有眾生方能為覺他,因在覺他之過程中,定要能由眾生所遇到之種種問題一一去對治。八萬四千法門即是能通過八萬四千智慧而對治,若不能經由八萬四千問題的產生,何來有八萬四千菩提之造就。因此在覺行圓滿上,是覺他必要通過智慧之闡揚,將問題一一消弭於無形。人有肉身而菩薩(仙佛)則無,僅在真如上超越眾生而已,若眾生知而不行,必阻礙了菩薩救渡之宏願,因人於現世之成長,亦在現世上有種種不如意之問題,必要能生出菩薩之救渡心而配合實際去行持,否則菩薩之苦心即變成白費。眾生時感不順遂,時常要求菩薩與仙佛救渡,若人不明瞭菩薩救渡之心,即白費了菩薩之一番苦心。在智慧上,菩薩是欲眾生皆能學習菩薩之腳步,一步一步往菩薩道上行,在於理念智識之觀念上,眾生不了解菩薩行之苦心,一味孤意而行,試問眾生能有菩薩行否?不也!因菩薩(仙佛)即是如自己之親長一樣,希望天下眾生能效法菩薩腳步,一步踏穩再行上一步,日積月累卻能彰顯菩薩行之覺有情。
覺有情之菩薩行,必要通過自覺方能覺他,再入於覺行圓滿。眾生於世間,是經由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組成,在於每一件事務上,必要求能圓滿、圓融,若難達至圓滿之境地,即要能看得開放得下,要知,天下之財物乃借觀、借用而已,生時能擁有,兩眼一閉,什麼東西、什麼物品是自己的?夫妻、子女、財物、田產一切的一切……皆不屬於自己的了,僅是背負著此肉身(臭皮囊)之禍福功過而已,若不思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而一味造罪去求取財物,當益增造罪之機會,財物乃是要利用它來成就眾生造福眾生,而非是成就自己造福自己。財物與願力有密切之關係,願力越大越能藉「天之財」、「世間財」,而成就造福世人,因此財物「若能施」,「即能捨」,「亦能得」。覺他之覺行能否圓滿,必看世人能否放下此心之所喜愛的。覺行圓滿從「施捨」、「放得下」、「看得開」作起,在人世上減少了造罪之機會,能利用財物造福眾生,在覺行圓滿上,即通過了一次考驗。
「覺行圓滿」是覺有情菩薩行所具備之條件,亦在菩薩能通過「十地」之行持,方能入於真如本性。因此,「大道回歸」-即是眾生皆能實際入於菩薩行,則是天之福,亦眾生之福,也是菩薩之福。要彰顯真如佛性,即是易如反掌,因已是菩薩體、菩薩身、菩薩行了。
彌勒菩薩 降 83年6月4日 甲戌年四月廿五日
彌陀佛心稱真如 勒化世景歸真初
菩提成就佛性顯 薩時即化其實悟
眾生須通過覺有情之實際境地,方能到達真正之覺悟。彰顯佛性與真如,是必須能在現世上去實地了脫,而非歸空後才到達;現世之菩薩即是能以當下即是菩薩,而非歿後方稱菩薩,因而彰顯佛性是在現世當下即能成就。
真如亦稱佛性,在於菩薩必須通過十行、十住、十地、十願、十智,而在十階段之作為裡面,菩薩必須具有大願力、大智慧、大悲心、大慈性之集合。「大願力」、「大慈悲」之開展,方能於十地之行持而到達彼岸。因此六波羅蜜之六度萬行,實際是以「萬法實行」,「萬緣皆通」之過程上,去作為上求下化之資糧。而在真如上是「無我真如」與「法性真如」兩者不相違。佛性之依持,因佛性與真如是一體兩面,亦兩者皆是。真如是人本所具備,不必彰顯亦具有,但眾生因受現世環境所蒙蔽,無法在佛性上去彰顯,因此入於宗教,即是要能將佛性回溯既往,亦即能回歸至原來之本性。眾生受五蘊之阻礙,但五蘊亦是成就彰顯佛性真如之要件,不通過其經驗累積,何來有此實際之感受?
佛與菩薩即在於通過實際經驗之考磨,方能以經驗作為教育世人之資糧,能在世上成就因緣,是能以現世之一切作為成就之資本。否則若無通過現世之考磨,即無法在成就上有親自體證之過程,因此必須藉用於現世之因緣組合,方能於未來去成就。眾生與佛、菩薩之分別,僅在真如佛性,是否能發揮出來而已。在開悟之過程有大悟、中悟、小悟……種種之分別,大悟澈大智、中悟澈中智、小悟澈小智,眾生每日皆在於開悟之過程而不自知。實則開悟之分別,即是如何能實際去體證、累積智慧,即能通過彰顯佛性真如之要件,因此必要有實際之作為,而非道聽塗說,或者從經典書本而來,這些尚不足通過現世之實際經驗,而要實地實修方能成就自己。有云:「註解金剛經、講解金剛經、聽聞金剛經、實行金剛經者,何人能成佛?「僅在於實行者方能成「佛」,若沒有通過註解金剛經,再解聞金剛經之過程,又何來智慧判斷真正實行?因此著作、講解、聽聞、實行,是必要一貫連續之動作,方能將佛菩薩之經典作為實修之依據。
經驗累積而成智慧之分判,於現在是無法成就而入於真如中,因此要能守住中心點(中和公正)之分判,如世間有陰陽之分別,兩造間若偏悖一方,即無法跳脫三界之束縛。佛菩薩即是通過種種因緣和合,而累積守中之本質,其間無分別對待心,方能跳脫三界因緣之困擾。因此眾生能否了脫,在於能將個己之作為通過「智慧與福德」(福慧雙修)方能長遠。佛性境地亦是能於「初地開悟」,而入於「長遠不悖」之境界,才不致受世俗牽纏又蒙蔽了「自己佛性」。菩薩有入胎之迷,前世雖貴為佛菩薩,若在此世沒有通過實修實練,又能如何彰顯本性真如?因此在於佛性上,亦要時時保持赤子之心,才能真正長久將佛性如實的開展,亦是要能時時不斷,而非時斷時續,方能立於真如之境地。
真如佛性之擴展,即是於實地了脫,而非寄望未來(歿後),能通過實地之經驗當下即能顯佛性。在人世間,有諸多覺有情之菩薩作為,以此來渡化週遭之人事物,才能入於「覺有情」之「顯佛性」、「彰真如」,世人有「用心」即能成就,佛菩薩之分別即在此。「大道天德」今已入於尾端,願眾生都能通過實修實練,於龍華三會時,願大家都能攜手共修共勵而回歸,亦能感望母娘之慈盼。「大道」者自然法則是也。「回歸」者佛性真如殘露實修實行是也。能以「大道回歸」,即是真正於此世之活菩薩(現世菩薩),活佛(現世佛)。
「大道天德」尾編已完成,願祝行善道場(法航),能更宏展渡人更豐。
濟公活佛 降
濟世公心無為至 公德由已回真執
活看世景皆虛幻 佛心真如引無私
大道天德已完書,於今世上可謂又增加了一盞明燈。尤對修子而言,能藉此明燈指引,而於五濁惡世修持中作為歸返之資本。然眾生必須透過五蘊之接觸,方能於現世上落實經驗,亦即以今生的實際經驗作為,投入修持見證,由小乘而漸入中乘再入大乘之菩薩慈願悲行。
「大道天德」彰顯天地無私自然運轉之法則,但眾生因受現世塵緣而迷障了本性,也因此迷障了行持之準則,所之眾生更應於現世中,通過因緣和合來成就人生本質,否則只有生生不息的累劫輪迴。綜觀此皆因眾生無法靜下心思而達至清淨之境地,所以必須通過人生的歷練,一步步朝向覺有(悟)情之菩薩行的目標努力,在行持之規範上方漸次成就,而達至彰顯佛性(真如)之本質。然而何以眾生遲而未醒悟?乃迷障陷深而致意念無以成就無為,故而時常阻礙前進的腳步,欲為彰顯佛性,似乎只差臨門一腳而已。「大道」者-是人類萬物所依循之準則,而「回歸大道」之途,是要能身體力行之菩薩方能彰顯。「天德」者-乃涵養萬物生生而不息,如此「大道回歸」欲入於彰顯天德,其理在此。易言之,天德旨在眾生與萬物皆有所長,回復自然而無為純真之本來。
眾生皆具真如佛性,現世中不分任何宗教,只要能行「無為」、「無私」之本來,即能實際行持菩薩行,所以真正菩薩行者無宗教之別及信仰之分,亦非單指佛教而言,如今時遷法亦遷,只要能彰顯佛性真如,當下即是活佛活菩薩,而非歸空方稱菩薩。在實地通過一切作為後,即能改變社會達至清淨祥和之境,亦能成就未來人間淨土世界與蓮花佛國。故言,五教同宗,三教同源,即是不分彼此而達成真如佛性同歸大道而已。由此可知,「大道天德」必要能靜下心來詳加思濾,時時反觀自我,刻刻回溯本來面目,如此即能漸次彰顯真如,承擔代天普化大任,挑起渡化大眾之責,同時亦能引眾尋回「心燈」,突破輪迴之束縛,而脫離三界。
濟公活佛降跋於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
天運甲戌年五月初三日戌時
南天文衡聖帝 降
大道天德已完成 神人著作倍苦辛
普化增添生力軍 行善諸賢德更明
吾今夜降堂來為大道天德一書作凡例:
一、 凡著作「大道天德」之堂生倍感辛勞,准其 母娘頒賜功勳賞賜前,若有任何挫折與橫逆,可先呈疏酌情減其業愆。
二、 凡本書著作期間仙佛降諭之文章中,盼能深切體會、身體力行,即能以自己修德作為未來之資糧,普利代天宣化之資本。
三、 凡助印「大道天德」宣諭講解之善信功德者,准予消減業障,增加福祿之基準。
四、 本書著作期間,乃三界高真嘔心泣血之心血結晶,為現世修持之指針,望世人能在於每段章回去實地體悟,必有所得。
五、 本書即將付梓出版問世,望眾多加助印,以利廣佈流通,作為行善普化之資糧,必能給諸生有更大之收穫。
六、 著書期間延長篇幅作為行善法堂報答天恩之佳禮,更以此叩謝 母娘慈愛之關懷。
南天文衡聖帝降示凡例於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
天運甲戌年五月初三日戌時
無極駕前 九天玄女 降
行善大道已著成 天德禪性真誠心
完書頒示賞功勳 再接再厲倍苦辛
欣奉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行善「大道天德」今已著成,此書在於現今鸞堂上是一創新之舉,尤以本書乃眾仙佛累世實際經驗之促成,對當今修子瓶頸上有突破之力量,因而更能加促修子於道途上之信心,助於現世上通過實際之經驗,而成就今生入於覺有情之菩薩行,致以能彰顯佛性,以作為修子之方針。實乃不可多得之天書。
母觀行善神人在著作期間戮力同心,共為普化而努力,今「大道天德」已全部完成, 母心甚悅,特嘉勉諸兒女、諸神佛共為著作之苦心,特賜行善諸兒女每人二百功,以茲嘉勉。又行善諸神每位功勳加三級,以慰其普化之見證。母娘亦欣喜行善今已達渡化的相當實效,望諸兒女能體娘之心,早日歸返天鄉。
行善著作「大道天德」完竣後,奉於甲戌年八月十五日戌時再接天旨著作,此乃行善鸞門普化見證上又榮膺之一大責任。望諸天神佛、諸兒女,能靜待天旨來到,以利行善聖業之圓滿完成。在接著前的時間裡,除正鸞生應加強靜思濾識外,全體諸子仍宜準備配合。
無極元君九天玄女傳示
母娘懿旨降諭於南天直轄鸞堂桃園行善堂
天運甲戌年五月十日戌時